研究人員揭示3萬年前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雕像的起源
出土於奧地利威倫道夫的近11厘米高的小雕像“威倫道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是歐洲早期藝術的最重要的例子之一。它是由一種叫做“魚卵石”的岩石製成的,而這種岩石在威倫道夫或周圍地區並沒有發現。
由维也纳大学的人类学家Gerhard Weber、两位地质学家Alexander Lukeneder和 Mathias Harzhauser以及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史前学家Walpurga Antl-Weiser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在借助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发现,雕刻“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的材料可能来自意大利北部。这为阿尔卑斯山以南和以北的第一批现代人类的显著流动性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结果目前刊登在《科学报告》上。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不僅在設計上很特別,而且在材料上也很特別。其他維納斯雕像通常由象牙或骨頭製成,有時也由不同的石頭製成,而“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則使用了魚卵石,這在此類雕像中是獨一無二的。1908年在瓦豪地區發現並在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這個小雕像至今只從外觀上進行過研究。100多年後的今天,維也納大學的人類學家Gerhard Weber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查其內部: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在幾個回合中,科學家們獲得了分辨率高達11.5微米的圖像–這種質量本來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他們獲得的第一個洞察力是:“維納斯的內部看起來一點也不均勻。”人類學家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屬性,可以用來確定其起源。”
與來自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兩位地質學家Alexander Lukeneder和Mathias Harzhauser(他們以前曾研究過魚卵石)一起,該團隊從奧地利和歐洲採購了比較樣本,並對它們進行了評估。從法國到烏克蘭東部,從德國到西西里島的岩石樣本被獲取、鋸開,並在顯微鏡下檢查。該團隊得到了下奧地利州的支持,為耗時的分析工作提供了資金。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的斷層數據顯示,沉積物以不同的密度和大小沉積在岩石中。在這之間,還有小的貝殼殘餘和六個非常密集的較大的顆粒,即所謂的褐鐵礦。後者解釋了以前神秘的維納斯雕像表面上具有相同直徑的半球形空洞。“堅硬的褐鐵礦可能是在維納斯的創造者在雕刻它的時候爆發的,”Weber解釋說:“就維納斯的肚臍而言,他當時顯然是出於需要而使之成為一種美德。”
另一個發現。維納斯雕像的魚卵石是多孔的,因為它所組成的數以百萬計的ooides的核心已經溶解了。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足智多謀的雕塑家在3萬年前選擇了這種材料。它更容易加工。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微小的貝殼殘餘物,只有2.5毫米長,並將其年代定為侏羅紀時期。這就排除了所有其他潛在的來自更晚的中新世地質時代的岩石沉積,例如附近的維也納盆地的岩石。
研究小組還分析了其他樣品的顆粒大小。數百個,有時甚至數千個晶粒被標記出來,並用圖像處理程序甚至是人工進行測量。在威倫多爾夫200公里範圍內的樣品中,甚至沒有一個與之匹配。分析最終顯示,來自維納斯的樣本在統計上與來自意大利北部加爾達湖附近的樣本沒有區別。這很了不起,因為這意味著維納斯(或至少是其材料)開始了從阿爾卑斯山以南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多瑙河的旅程。
“格拉維蒂亞的人們–當時的工具文化–尋找並居住在有利的地方。當氣候或獵物情況發生變化時,他們就繼續前進,最好是沿著河流前進,”Gerhard Weber解釋說。這樣的旅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從南到北的兩條可能路線中,有一條會繞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潘諾尼亞平原,幾年前其他研究人員曾在模擬中描述過。從加爾達湖到瓦豪的另一條路是通過阿爾卑斯山。由於當時開始的氣候惡化,這在3萬多年前是否可行尚不清楚。如果當時已經有連續的冰川,這將是一個相當不可能的變體。然而,沿埃奇河、因河和多瑙河的730公里長的道路一直在海拔1000米以下,只有Reschen湖的35公里是例外。
統計資料明確指出,意大利北部是魚卵石的產地。然而,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岩石的起源。它在烏克蘭東部,與威倫多爾夫有16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那裡的樣本不像意大利的樣本那樣明顯符合,但比其他所有的樣本都好。這裡有一個有趣的聯繫。研究人員在附近的俄羅斯南部也發現了維納斯雕像,這些雕像看起來與在奧地利發現的維納斯非常相似。遺傳學的結果也表明,中歐和東歐的人們在這個時候是相互聯繫的。
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係統性的研究涉及到阿爾卑斯山地區這個時間段的早期人類的存在,以及他們的流動性。例如,著名的”Ötzi”,只是在很晚的時候,即5300年前才出現。Weber總結說:“我們希望利用這些維納斯結果和我們新的維也納研究網絡’人類進化和考古科學’,與人類學、考古學和其他學科合作,進一步澄清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早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