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看似無害的病毒感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串聯成一系列更嚴重的疾病。在一項對小鼠的新研究中,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機制–一種常見的兒童病毒可能會在未來的自身免疫疾病中發揮作用。
病毒感染在我們的生活中極為常見,大多數都會在沒有嚴重問題的情況下解決。但最近的研究越來越多地顯示,許多這些表面上良性的感染可能會跟其他遺傳和環境因素結合在一起進而引發像阿爾茨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和幾種類型的癌症等疾病。這些病毒究竟是如何引發這些連鎖反應的仍不清楚,但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可能的機制。
玫瑰皰疹病毒屬(Roseolovirus)是一種皰疹病毒,幾乎每個人在出生後的頭幾年都會感染。最初的疾病通常是溫和的,包括皮疹和發燒,一般在幾天后就會痊癒,但病毒本身會堅持一生,只是它處於休眠狀態。雖然它在最初的感染後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科學家們懷疑它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作用。
因此在新研究中,華盛頓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這種聯繫。他們發現該病毒似乎能感染胸腺。我們知道,胸腺是T細胞成熟的器官,它具備識別外來抗原的能力。但胸腺也會消除那些容易攻擊人體自身細胞的T細胞–而病毒能夠破壞的正是這後一個過程。隨著這個檢查點被削弱,更多有缺陷的T細胞循環並增加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該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了這一機制。他們首先用小鼠版本的玫瑰皰疹病毒感染新生動物,然後在12週後發現,所有的小鼠都患上了自身免疫性胃炎–一種胃部的炎症。
在其他測試中,研究人員對病毒進行了治療,看看這是否對胃炎有影響–當在感染的最初幾天給予抗病毒藥物時炎症沒有發生。但如果8週後才給藥,那麼到12週後再阻止胃炎的發展就太晚了。
雖然自身免疫問題表現在受感染小鼠的胃部,但分析顯示,問題的程度更深。研究小組發現,小鼠不僅對胃細胞上的蛋白質產生了抗體,而且對整個身體的一系列其他蛋白質也產生了抗體,其中一些則跟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聯。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在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使用的是小鼠病毒,其結果不一定能轉化為人類。但研究小組表示,人類的羅氏病毒跟在小鼠身上發現的病毒非常相似,因此它至少值得作為一個潛在的原因展開進一步研究。然而即便如此,由於這種病毒非常普遍,它一定也只是拼圖的一個部分。
這項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Wayne Yokoyama說道:“人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通過病毒感染髮生,這種感染被清除,但留下了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的損害。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定有一些我們還不了解的其他因素使一些人更容易受到玫瑰皰疹病毒感染的自身免疫影響,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但大多數人不會得自身免疫性疾病。這確實是一個需要進行進一步調查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