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ONGCW 網誌
  • 首頁
  • 論壇
  • 微博
  • 壁紙下載
  • 免費圖床
  • 視頻下載
  • 聊天室
  • SEO工具
  • 支援中心
  • 表格製作
  • More
    • 在線名片
    • 網頁搜索
    • 天氣預報
    • 二維碼生成器
    • WordPress 插件及主題下載
  • Search Icon

WONGCW 網誌

記錄生活經驗與點滴

如何證明人類曾經真的登上月球?這四大科學證據了解下

如何證明人類曾經真的登上月球?這四大科學證據了解下

2022-02-18 Comments 0 Comment

縱觀整部人類歷史,只有24人曾跨越了數十萬公里的距離、飛到過月球附近。在其中的六次任務中,共有12人真正踏上了月球表面。我們在月球上留下了旗幟、照片、地震儀、鏡子、甚至還有月球車,又從月球帶回了岩石、塵土和碎片。

人類登月主要發生在60世紀末到70年代初。如今在世的大多數人對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都沒有了印象,有些人甚至懷疑這些事件是否真的發生過。好在藉助科學工具,我們不需要親自登月便可找到證據,證明人類的的確確曾登上過月球。這些證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月球上的腳印

在地球上,腳印一般留存不了太久。無論在哪裡留下足跡,各種自然現象最終都會將它們遮掩殆盡,費時短則幾分鐘、長則數週。隨著時間的流逝,沿著沙丘吹拂的風、森林中的落雨、或者動植物活動都將把你留下的痕跡徹底消除。

在這張由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經典照片中,奧爾德林正在將美國國旗插上月球表面。 注意前景中的腳印。 這些宇航員留下的腳印至今仍清晰可見。

  在這張由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經典照片中,奧爾德林正在將美國國旗插上月球表面。注意前景中的腳印。這些宇航員留下的腳印至今仍清晰可見。

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地球擁有大氣層、不同的天氣、地表液態水、以及生物。因此如果在月球上行走,腳印應當能永久保存下來。月球上沒有風,沒有雨雪,沒有冰川,沒有滑坡,也沒有任何導致月球表面顆粒物發生移動和重新排布的因素,因此我們留下的腳印應當可以無限期保留下去。只有當某些物體與月球相撞時,才會導致月球上的沙土和顆粒物重新排布。撞擊會使月面塵埃高高揚起,然後重新下落、散佈到月表各處。

月球上颗粒物接收的阳光照射不足;月球大气极其稀薄;在月表进行的发射与登陆活动也不足以使月球上的物质分布发生显著改变。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登陆过月球,证据应当能够留存至今。

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ASA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已經向地球傳回了數百TB的數據,從中可一見端倪。該探測器搭載的窄角相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準確度,對阿波羅12、14和17號的登陸點進行了近距離拍攝,分辨率可達每像素35厘米。

阿波羅12號任務實現了首次精準載人登月,對月球探索的深度也遠甚於第一次任務。 月球表面的深灰色印跡其實是宇航員的腳印,它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沒有像地球上的腳印一樣迅速消失。

  阿波羅12號任務實現了首次精準載人登月,對月球探索的深度也遠甚於第一次任務。月球表面的深灰色印跡其實是宇航員的腳印,它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沒有像地球上的腳印一樣迅速消失。

在該探測器針對阿波羅12號登陸點拍攝的照片中,不僅可以看到當年的登陸遺址,還能看到自1967年以來便一直留在地球上的“測量員3號”(Surveyor 3)探測器。照片還拍到了阿波羅月面實驗裝置附近一個明亮的白色“L”型形狀,那個“L”型其實是由從中央控制站連到兩台儀器上的高反射性電纜。此外還有一些黑色的小徑,看上去彷彿是乾涸的河道,但其實是宇航員留下的足跡。

阿波羅14號遺址的照片也許沒這麼壯觀,但反而名氣更大一些。在照片中,我們依舊能看到登月艙和月面實驗裝置,以及由埃德加·米切爾和艾倫·謝潑德兩名宇航員留下的足印。

艾倫·謝潑德自稱當年在月球上打出了幾枚高爾夫球,“足足飛了數英里”。雖然我們一直沒能找到這些高爾夫球,但在將近50年後,宇航員們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阿波羅14號的登月遺址至今仍完好無缺。 月球表面的變化速度非常緩慢,1971年至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阿波羅14號的登月遺址至今仍完好無缺。月球表面的變化速度非常緩慢,1971年至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參加阿波羅17號任務的尤金·塞爾南和哈里森·施密特是最後兩位登上月球的人類。在高分辨率鏡頭之下,阿波羅17號的登月遺址與前兩次截然不同。除了登月艙、月面實驗裝置和腳印之外,如果我們靠近了看,還能看到一件印有“LRV”字樣的物體、以及月面上留下的兩道平行軌跡。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這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波羅月球車(LRV為其英文縮寫)。阿波羅15、16和17號任務中都用到了這一裝置。月球車的軌跡與人類足跡截然不同,宇航員搭乘該裝置,在月球上的移動距離可以遠遠超過此前的幾項登月任務。阿波羅17號任務中使用的月球車總共行進了35公里,最遠處距降落點將近8公里。

最後三次阿波羅任務中都使用了月球車。 與步行相比,月球車可以讓宇航員去到更遠處,對更多區域開展探索。 這些月球車留下的軌跡至今仍清晰可見,也被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收集的數據記錄了下來。

  最後三次阿波羅任務中都使用了月球車。與步行相比,月球車可以讓宇航員去到更遠處,對更多區域開展探索。這些月球車留下的軌跡至今仍清晰可見,也被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收集的數據記錄了下來。

雖然這些證據已經十分充分,但除此之外,還有其它三大證據可以證明人類登月史的真實性。

二、人類登月之旅總共留下了8000多張照片記錄

也許我們都需要靠這些照片提醒一下,才能想起人類為奔赴月球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多虧我們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方才實現了這一之前不敢想像的目標。NASA已將12次阿波羅任務的照片全部發佈在公共平台Flickr上,按照任務一一歸類。

這是參與首次繞月載人飛行任務——阿波羅8號任務的比爾·安德斯在飛船上拍攝的照片。 只見地球正從月球地平線上方冉冉升起,前景中可以看到飛船的舷窗。

  這是參與首次繞月載人飛行任務——阿波羅8號任務的比爾·安德斯在飛船上拍攝的照片。只見地球正從月球地平線上方冉冉升起,前景中可以看到飛船的舷窗。

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眼界大開的照片、故事和語錄都來自這幾次登月之旅,包括參加阿波羅8號任務的比爾·安德斯拍攝的著名照片——“地球升起”。安德斯這樣描述自己的登月之旅:

“你可以看到飛船噴出的火焰、以及閃閃發光的外殼,還能看到棒球大小的碎塊燃燒著飛出、遠遠落在我們身後。這種感覺非常古怪,彷彿自己是落入一盞噴燈中的一隻小蟲。”

三、月球上安裝的科學設備

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首次實現了載人登月。 在這張由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照片中,巴斯·奧爾德林正在設置太陽風實驗裝置。

  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首次實現了載人登月。在這張由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照片中,巴斯·奧爾德林正在設置太陽風實驗裝置。

阿波羅任務曽攜帶了大量科學設備登上月球,並將它們安裝在了月球表面。中國的嫦娥四號月球車月成功登上月球傳回了大量科學數據。

阿波羅11、12、14、15和16號任務都在月球上安裝了地震儀,其中最先進的幾台一直在向地球傳回數據,直到1977年才終止。

阿波羅11號安裝了激光測距反射鏡陣列,至今仍在運行中。我們可以向其發射激光,通過激光的反射測定地月距離,精度可達厘米級。(阿波羅14號、15號以及蘇聯的“月球車2號”也具有這一功能。)

太陽風成分實驗裝置,用於測定月球表面的太陽風組成。

太陽風光譜實驗裝置,用於從月球上測定太陽風光譜。

月球磁場實驗裝置。

月球塵埃探測器,用於分析月面塵埃的沉降過程、以及對太陽能電池板的污染情況。

阿波羅12號任務攜帶了一些科學儀器到月球上。 設備的安裝過程和運行情況被遠程記錄了下來,也由宇航員進行了現場記錄。

  阿波羅12號任務攜帶了一些科學儀器到月球上。設備的安裝過程和運行情況被遠程記錄了下來,也由宇航員進行了現場記錄。

此外還有其它許多裝置。我們有從這些實驗中獲得的數據,並且月球反射鏡至今仍在運行,這些事實都能有力地證明我們曾經登陸過月球。

四、月球上帶回了樣本,並且從中了解了大量月球地質學知識

作為在月球上行走過的最後兩名人類,尤金·塞爾南和哈里森·施密特當時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在平平無奇的灰色月壤下方,居然埋藏著大量橙色的土壤!

與月球表面的其它部分相比,右下角的橙色土壤十分顯眼。 也許是因為參加阿波羅17號任務的宇航員中有一名地質科學家,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奇特現象。 我們從中了解到了許多與月球起源和組成相關的信息。

  與月球表面的其它部分相比,右下角的橙色土壤十分顯眼。也許是因為參加阿波羅17號任務的宇航員中有一名地質科學家,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奇特現象。我們從中了解到了許多與月球起源和組成相關的信息。

就像任何出色的科學家和探索家一樣,塞爾南和施密特拍攝了照片、收集了數據,還採集了樣本帶回地球、開展進一步分析。而分析結果令人大為驚異:這些橙色的土壤其實是火山玻璃。在30至40億年前,熔岩從月球內部噴出。由於月球表面沒有空氣,這些岩漿一進入真空環境中,便立即化為無數細小的碎片,隨即凝固成了橙色和黑色的火山玻璃微粒。其中的橙色來自錫元素。

2011年,科學家在重新分析這些樣本時發現,這些玻璃微粒中的含水量高達原本預期的月球乾燥度的50倍。這一證據說明,此次火山噴發中也許含有水。對橄欖石內容物開展的分析顯示,其含水量最多達百萬分之1200。

圖為1972年5月5日、從近距離拍攝的68815號月球樣本照片。 這是一塊從巨石上脫離下來的碎片。 宇航員採集樣本時還收集了一些附近的土壤樣本,以便分析月球上侵蝕現象的類型和速率。

  圖為1972年5月5日、從近距離拍攝的68815號月球樣本照片。這是一塊從巨石上脫離下來的碎片。宇航員採集樣本時還收集了一些附近的土壤樣本,以便分析月球上侵蝕現象的類型和速率。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嫦娥五號返回艙安全著陸,帶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樣品,首次實現了中國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此次嫦娥五號採樣點附近的火山活動更為活躍,持續時間也更長,是研究月球內部能量衰竭,以及更加全面了解月球地質演化歷史的理想地點。這意味著,針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研究將有可能獲得與以往不一樣的研究結果,對人類進一步認識月球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也將會為預測地球未來的命運提供重要的科研資料。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採集到過月球內部的基岩,此前所采的月球樣品均來自覆蓋在月球表面的碎石頭。

最驚人的是,我們發現的月球樣本顯示,地球和月球有著共同的起源。假如沒有帶回地球的這些樣本,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得出這一令人震驚的結論。

總之,有大量證據線都可以證明人類曾經登上過月球。只要在合適的分辨率下觀測,我們便可直接觀察到人類登月留下的證據。我們掌握的證據數量也十分龐大,從目擊證人到數據記錄、再到這些任務留下的照片記載,都能支持“人類曾在月球上行走”這一事實。我們還有不少科學儀器安裝在月球表面,收集了大量數據,其中有些至今仍能被我們找到、甚至仍在運行中。最後,我們還帶回了一系列月球樣本,並藉此了解了月球的歷史、組成和起源。

能證明人類曾經登月的方法有很多,但結論只有一個:人類的確登上過月球,並且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藉助科學方法再一次證明這一點,比如成像技術、激光測距技術等等。

來源:新浪科技

分享此文:

  • 分享到 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
  •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
  • 按一下以分享到 Telegram(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Pinterest(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Reddit(在新視窗中開啟)
  •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Skype(在新視窗中開啟)
  • 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
  • 點這裡列印(在新視窗中開啟)

相關


網絡資訊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日本擬建首座核聚變發電廠,預計5年內投入運轉
NEXT
百億公司創始人炮轟矽谷“幫派”文化:做好公司,還不如混對圈子?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More results...

Generic filte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Search in excerpt
Filter by 分類
網站公告
Featured
限時免費
ESET NOD32
WINDOWS 10 &11 INSIDER PREVIEW
Windows 軟件下載
系統軟件
辦公軟件
圖像處理
影音媒體
網絡軟件
應用軟件
Mac 軟件下載
安卓軟件下載
網絡資訊
Mac資訊
Linux資訊
VPS資訊
NASA資訊
金融資訊
WhatsApp Stickers教學
WordPress資訊
WeChat資訊
PHP資訊
Plesk資訊
TensorFlow
教學資源
開源程序
網頁工具
SEO工具
醫療健康
旅遊及消閒
其他資訊
Content from
Content to
2022 年 2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  
« 1 月   3 月 »

分類

  • 網站公告
  • 限時免費
  • ESET NOD32
  • WINDOWS 10 &11 INSIDER PREVIEW
  • Windows 軟件下載
  • 系統軟件
  • 辦公軟件
  • 圖像處理
  • 影音媒體
  • 網絡軟件
  • 應用軟件
  • Mac 軟件下載
  • 安卓軟件下載
  • 網絡資訊
  • Mac資訊
  • Linux資訊
  • VPS資訊
  • NASA資訊
  • WhatsApp Stickers教學
  • WordPress資訊
  • WeChat資訊
  • PHP資訊
  • Plesk資訊
  • TensorFlow
  • 教學資源
  • 開源程序
  • 網頁工具
  • SEO工具
  • 醫療健康
  • 旅遊及消閒
  • 其他資訊

彙整

近期文章

  • 國產大飛機C919商業航班今天首飛:經濟艙156座餐食叫“五福臨門” 2023-05-28
  • 東航C919商業首航順利起飛後續將逐步投放更多航線 2023-05-28
  •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親歷東航開啟C919首次商業飛行 2023-05-28
  • 一理想車主雨天高速路躺平開車:用飲料瓶欺騙汽車“自動駕駛” 2023-05-28
  • AI搶飯碗?雷亞遊戲回應用AI創作後解僱美工:用了但沒解僱 2023-05-28
  • 蘋果公司將從6月5日開始接受Mac Studio和M2 MacBook機型以舊換新 2023-05-28
  • 華為捐贈中國移動完成1050套歐拉操作系統遷移上線 2023-05-28
  • 打擊外來物種日本6月起禁止出售或放生小龍蝦:最高罰款15萬 2023-05-28
  • 印度一官員為找手機抽空210萬升水庫 2023-05-28
  • 把廣告牌識別為真人後剎停理想客服回應:具體原因需做分析診斷 2023-05-28

熱門文章與頁面︰

  • 打車叫到特斯拉不會開門很尷尬?官方介紹開關門方法
  • DP vs HDMI 誰才是遊戲玩家最佳選擇?
  • YouTube By Click 2.2.86(含:註冊機序列號)
  • 貝貝BiliBili – 在線一鍵下載B站視頻,可解析播放!
  • 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
  • Autodesk AutoCAD 2021 正式版註冊版-簡體/繁體中文/英文版
  • NVIDIA H100 Hopper加速計算卡上市:配備80GB顯存價格超24萬元
  • REG007 – 你註冊過哪些網站?一搜便知
  • Explorer Patcher:讓Windows 11恢復Windows 10的行為特徵
  • 天翼網盤免登陸高速下載,直鏈解析不限速

投遞稿件

歡迎各界人士投遞稿件到admin@wongcw.com

請提供以下資料:

1.你的名字

2.你的電郵

3.分類目錄

4.文章標題

5.文章摘要

6.文章內容

7.文章來源

 

聯繫我們

查詢,投稿,商務合作:
​admin@wongcw.com
​技術支援:
​support@wongcw.com
​客户服務:
​cs@wongcw.com

QQ群:833641851

快帆

MALUS

極度掃描

DMCA.com Protection Status

WONGCW 網誌

  • 免責聲明
  • 捐助我們
  • ThemeNcode PDF Viewer
  • ThemeNcode PDF Viewer SC
  • Events

服務器提供

本站使用之服務器由ikoula提供。

聯繫我們

查詢,投稿,商務合作:
​admin@wongcw.com
​技術支援:
​support@wongcw.com
​客户服務:
​cs@wongcw.com

QQ群:833641851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