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核的”隱藏新世界”:並非完全固態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地球的內核可能並不是一個「無聊的鐵球」,而更可能具有一部分軟質的糊狀結構。 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界一直認為地球的內地核是一個由壓縮鐵合金組成的固體球,被液態的外地核包圍著。 但一項新研究表明,內地核的硬度並不均一,呈現從硬到半軟再到液態金屬不等的狀態。
隨著我們的觀察越深入,就越意識到地球內核不是一個無聊的鐵球。 可以說,我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隱藏世界。
在某種程度上,地球的內核仍然像1864年儒勒·凡爾納發表奇幻小說《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Earth)時一樣神秘。 儘管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就知道我們的星球並不是凡爾納所預測的空心世界,但地球的內部仍幾乎未被探索。 巨大的熱量和壓力對於任何人類或人造探測器來說都是難以克服的挑戰,除非我們的星球發生某種可怕的事件,否則我們永遠不會直接觀察到地核。
地球物理學家主要依賴地震產生的地震波來研究地球內部的情況,通過測量這些大規模的振動,科學家可以用「類似於對人體進行CT掃描」的方式,重建地球內部運行的圖像。 地震波主要有兩種形式:直線式的縱波和波動式的橫波。 每一種波在穿過地面時,都會在不同的介質上表現出不同的加速、減速或反彈特徵。
這項新研究始於一個數位不匹配的問題。 研究人員比對5個不同地點的大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波如何穿過地核,到達地球的另一邊。 但測量結果有些不對勁:地震的橫波本應穿過一個堅固的金屬球,卻在某些區域發生了偏轉。
這些數位讓地球物理學家們大吃一驚。 如果地震波的計算是正確的,因此這隻能意味著一件事:以往科學家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觀點是錯誤的。 於是,研究人員者重新評估了基本假設——地球的內核完全由固體構成。 他們發現,如果內地核表面附近有液態和「糊狀」的半固態鐵,而不是全部為固體鐵球的話,他們所觀察到的地震波數據就能夠成立。
鐵的黏稠度範圍特別令人驚訝。 證據表明,內地核並非全部都是軟的,也有一些地方真的很硬,它有堅硬的表面,也有熔化的或糊狀的鐵。 因此,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內地核細節。
這項研究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對地球磁場的理解,儘管旋轉的液體外地核驅動著地球的磁場,但內地核也會影響磁場的變化。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表明,包括火星在內的其他一些行星,就具有一個液體核心,但缺乏內核,也沒有磁場。 因此,對內地核的深入瞭解將有助於科學家瞭解行星內部與其磁場活動之間的關係。 (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