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唱歌的靈長類動物”:大狐猴的歌曲具有”獨特的人類 “節奏
鳴禽擁有良好的節奏感,但在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中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徵。 由都靈大學的高級研究員Marco Gamba和MPI的Andrea Ravignani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著手尋找靈長類動物的音樂能力。 Ravignani說:「人們對瞭解人類的音樂性如何演變有著長期的興趣,但音樂性並不限於人類。 在其他物種中尋找音樂特徵使我們能夠建立一個音樂特徵的『進化樹』,並了解節奏能力是如何在人類中起源和進化的。 ”
為了弄清非人類哺乳動物是否有節奏感,研究小組決定研究少數”會唱歌”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即極度瀕危的大狐猴(學名Indri indri)。 研究人員想知道大狐猴的”歌曲”是否有分類的節奏,這是一種在人類音樂文化中發現的”節奏的普遍性”。 當聲音之間的間隔具有完全相同的持續時間(1:1的節奏)或加倍的持續時間(1:2的節奏)時,節奏是分類的。 這種類型的節奏使一首歌曲很容易被識別,即使它是以不同的速度唱出來的。 大狐猴的歌曲會顯示這種 「獨特的人類」節奏嗎?
在十二年的時間里,來自都靈的研究人員訪問了馬達加斯加的雨林,與當地的一個靈長類研究小組進行合作。 調查人員記錄了20個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大狐猴群體(39隻動物)的”歌曲”。 大狐猴家族的成員往往一起唱歌,以和諧的”二重唱和合唱”的形式。 研究小組發現,大狐猴的「歌曲」有經典的節奏類別(包括1:1和1:2),以及在一些音樂傳統中發現的典型的”ritardando”或放慢速度。 雄性和雌性大狐猴的「歌曲」有不同的節奏,但顯示出相同的節奏。
據研究第一作者Chiara de Gregorio和她的同事說,這是非人類哺乳動物中「節奏通用」的第一個證據。 但是為什麼另一種靈長類動物會產生分類的「類似音樂」的節奏呢? 這種能力可能是在「唱歌」的物種中獨立進化出來的,因為人類和大狐猴之間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生活在7750萬年前。 節奏可能使產生和處理歌曲更容易,甚至學習它們。
“分類節奏只是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的六個普遍現象之一,”Ravignani解釋說。 “我們想尋找其他的證據,包括潛在的’重複’節拍和節拍的分級組織–印地安人和其他物種”。 作者鼓勵其他研究人員收集關於大狐猴和其他瀕危物種的數據,”以免為時已晚,無法目睹他們令人歎為觀止的歌唱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