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MacBook Pro 16評測:蘋果晶元大戰英特爾 M1 Pro和Max殺瘋了?
在2005年的WWDC上,賈伯斯宣佈Mac產品將轉向Intel平臺,2001年發佈的PowerBook G4,是舊時代的最後一款Mac筆記型電腦,如今這台PowerBook G4早已無法點亮螢幕。 不過不重要,在庫克宣佈第二次晶元遷移計劃的一年之後,一款外形頗有當年韻味的全新MacBook Pro橫空出世,似乎想藉著20年前的身型,徹底撕掉intel inside的標籤。
M1 Pro/Max晶片
到底M1 Pro和M1 Max晶元有沒有蘋果官網說的那麼強? mini-LED螢幕提升大不大?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由於當時M1晶元有著出色的功耗控制,大家似乎對全新Pro有著既輕薄又強大的幻想,不過蘋果也在用事實告訴大家,輕薄和性能不可完美兼得。
全 新的MacBook Pro 16與舊款MacBook Pro 16擺在一起,整整厚出一個上蓋,大概兩枚一元硬幣,同時由於舊款機身中間最厚,從蘋果LOGO往四周有一個微弧的設計,看起來會給人一種更加輕薄的感覺。
而新款實打實複刻G4,完全的平面設計,對比起來視覺上會有更強烈的厚重感。
雖說重量相比舊款只增長了100g,但分量真的很沉。 機身四周倒是完全沒有浪費變厚的空間,被四個雷厲介面和轉接頭支配的恐懼終於可以結束了。
全尺寸HDMI、SD卡槽都回來了,甚至還有MagSafe。 似乎蘋果從外觀到介面就想告訴使用者,這一次我們功能大於一切。
在核心處理器上,新MacBook Pro有M1 Pro和M1 Max可選,從14999到45999,還有不同的CPU、GPU核心數量,不同的記憶體容量供選擇。
那麼實際表現對比M1提升多少? 又能否合格取代舊款16吋的i9處理器? 我們也把這些都拉來,和滿血版的M1 Pro以及Max一比高下。
從GeekBench 5和CineBench的測試來看,兩款全新處理器在CPU性能上相同,單核性能較M1處於同一水準。
由於M1採用的是8核4性能+4能效的組合,而M1 Pro和Max是10核8性能+2能效的組合。 所以帶來了多核性能最多80%左右的提升,相比舊款16吋i9,單核提升在68%左右,多核提升在94%左右。
M1家族,在CPU性能上,已經全家超越舊款16吋i9了,Pro和Max的到來更是把差距拉大。
不過由於我們這台舊款16吋還是9代i9,結果可能對英特爾有偏頗,所以我們又找來一台搭載i9-11980HK處理器的微星本。 經過同樣的跑分測試,發現11代i9在CPU單核和多核性能表現要好於M1晶元,在長時間高負載的CineBench測試下,已經與M1 Pro和M1 Max相當。
當然跑分不能決定一切,我們又找後期老師拿來一份C4D模型進行渲染,並記錄渲染時間,這個工作就是主要考驗CPU性能。 從結果來看:M1 Max最快,M1Pro緊隨其後,微星第三,M1第四,舊款16吋i9墊底。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M1依舊很強,M1Pro和M1 Max提升看起來也不大。 但不要忘記,M系列晶片做的是SoC,CPU、GPU、神經網路引擎全部整合其中,並且共用運行記憶體,這次也將記憶體上限從M1的16GB提高到了M1 Max的64GB,直翻4倍,所以我們不能只看CPU。
在GPU方面,通過GeekBench5的OpenCL測試可以看出,M1、M1Pro和M1 Max由於核心數量的不同,直接拉開了三個檔位,相比M1晶元最高提升了200%。
搭載AMDRadeon Pro 5500M的舊款16吋,表現好於M1不如M1 Pro,而搭載RTX 3080的微星本,則跑出了11萬多分。
在更加模擬實際能力的GFXBench Aztec Ruins測試中,M系列晶元依舊三個檔位,舊款16寸5500M則是相比M1幀率高20%左右,微星3080則是介於M1 Pro和Max之間,上下各差50%左右。
我們挑了一條剪輯之後的HDR素材,放在FinalCut中進行渲染對比。
不論是輸出H264 4K還是HEVC 4K杜比視界,M1 Max都是最快的,對比舊款16寸來說,新MacBook Pro兩種編碼都更佔優勢。
同時我們發現,M1 Pro和Max新增加的媒體處理引擎作用非常之大,M1在這一實際場景下,兩種編碼渲染時間都成倍地增長,18秒和28分鐘的差距,對於視頻工作者來說,那M1 Max貴多少都值了。
這塊新增加的引擎,也把M1晶元對H.264支援不友好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同樣的,為了再和微星本比一比,我們又找了平時大家看的凰家評測節目常規素材,拉進Pr進行渲染測試,不過還不用渲染,可以明顯感知的是,M1 Pro和Max在時間線預覽時不會有卡頓,舊款16吋需要等2-3秒,微星本則是會小卡一下。
從最後結果來看,微星本在實際的視頻渲染工作中,能力同樣介於M1 Max和M1 Pro之間,同樣符合跑分預期。
總的來說絕對性能這塊,M1 Max大於11代i9+3080大於M1 Pro大於舊款16寸i9大於M1。 當然,目前對於絕大多數人的Word、PPT、聊天、上網需求,M1是足夠用的。
M1 Max和M1 Pro多出的性能,集中爆發在了圖形和編解碼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小範圍的生產力了,只適用於特定人群,所以手持M1的各位不要慌,這些提升並沒有針對你,你依舊是MacBook Pro。
到此為止,M1 Pro和M1 Max的性能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放在自家生態中可以說一騎絕塵,扔到整個大市場中,表現也是旗艦水準,但我們想告訴大家,從實際體驗層面來說,M1 Pro和M1 Max就絕對是唯一了。
第一個沒想到是與M1的MBP相同。 前面的測試場景,它90%的時間沒有啟動,即便啟動了動靜也非常小,在同樣渲染C4D 4K素材的室內環境下,帶來的噪音相比舊款16吋和微星本不值一提。
第二個沒想到是,M1 Pro和M1Max依舊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功耗控制,在電源供電和電池供電情況下,性能差異極小。 素材同一時間渲染完成,電量也竟然只掉了1%;舊款16寸雖然也能電池供電火力全開,但電量直接掉了21%;微星本則是時間慢了3分鐘,電量掉了29%。
這樣的體驗提升,對於定位移動生產力的筆記本產品來說,進步可以說是劃時代的。 蘋果用自家晶片,把原來iPhone、iPad才擁有的行動端功耗、性能體驗,帶到了筆記本上來。
就是如果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保持輕薄機身,讓移動特性繼續放大,那可能才是移動生產力的最終模樣,我們也非常期待蘋果後續如何反覆運算。
硬體
那既然自家晶元,和整個macOS生態,科技樹都點給了視頻、圖形創作能力,一向注重軟硬結合的蘋果,在新MacBook Pro也是理所應當的給了一塊更頂級的螢幕。 不過大家肯定都更感興趣這個劉海,這劉海做這麼大,居然就為了攝像頭,怎麼也要有個面容ID。 而且造型相比iPhone的劉海也更凸然一些。
除此之外的區域,升級還是非常地道的,螢幕上邊R角與機身相同,螢幕部分黑邊等寬,視覺觀感相比原來提升不少。
在這塊比手機大得多的螢幕上,劉海也不會太影響使用,看內容時視線基本看不到,全屏狀態下劉海和狀態列還能一起隱藏,跟發佈會上演示的一樣,完全不看見它的存在,內容會更加沉浸。
攝像頭也因為劉海區域的存在換上了更大的感測器,視頻通話效果提升不少。
不過大家關心的游標,到這裡確實會丟,隱藏在劉海後面,也會侵佔狀態欄空間,顯示的圖示不如舊款16寸多。
螢幕材質這次上了mini-LED,直接帶來了全域1000nit、峰值1600nit的亮度表現,經過我們實際亮度計測試,在顯示高動態範圍照片時,高亮處突破1600nit,對比舊款提升明顯。
而且肉眼觀感來看,舊款亮部細節已經全部丟失了,天空成為全白色。 一個週末使用下來,日常可以明顯感知螢幕亮度的提升。
而隨著ProMotion的加入,各種滑動手勢、應用縮放相比原來也是更加順滑,系統體驗更加流暢,這是一種實際感覺要比畫面對比,強烈得多的提升。
蘋果也提供了幾檔固定幀率可供選擇,滿足創作者的特殊需求。
同時在顯示器選項中,對於不需要的使用者,也可以關閉XDR顯示,把峰值亮度降到500nit,理論上也能帶來更強的續航表現。 可以說在給了頂級硬體的同時,還給了豐富的自定義選項,就像一開始所說,這個機器獻給創作者,功能至上。 螢幕下方的鍵盤區域,則是直接拿掉了Touch Bar。
鍵盤整體感受介乎新iMac那個鍵盤和舊款16吋之間,鍵程相比新iMac稍短,但回饋力度更大,而且鍵盤區域做全黑設計,看起來非常酷的同時,白色按鍵字元也確實會看著更加清晰。
兩側則是這次全新設計的揚聲器系統,與新iMac一樣支援了空間音訊。
我們直接拉來上代對比一下。
(請移動至視頻10分55秒)
新的MacBook Pro 16吋標配140W充電器,適配器體積不小但能看出蘋果在盡力控制了。
標配MagSafe編織線,又可以直接吸附在電腦上充電了,不過這次MagSafe也太緊了,特別能吸,干拔根本下不來,需要換一個角度,才能輕鬆斷開,但失去了原來防止線纜拽機器的功能。
同時經過實際測試,MagSafe可以支援140W輸入,但使用相同電源用C口充電,由於介面限制,最高只能以96W輸入,在16吋上想體驗30分鐘快充的朋友,還是要帶MagSafe連接線。
總結
真實拿到手測試后發現,面對官網複雜的自定義選項,似乎看得明白多了。 相比原來酷睿晶元的選配,M1 Pro和M1 Max更像數學題,基本上就是,多了一倍核心就是多了一倍相應的性能,少了兩顆核心就是少了20%,所以大家可以以我們的測試為基準,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上下選擇,不用再糾結核心數。
而對於兩顆全新的晶元來說,M1 Pro的性能已經超過舊款16吋i9,對於我們所說的更小範圍的創意人士生產力來講,它多數情況下都是足夠的,而M1 Max的性能,則是真真正正給到了頂,屬於更少的一群大師使用者。
如果理性推薦的話,想買一台合適自己的MacBook Pro,一定要考慮自己在不在那個生產力範圍之內,同時考慮一下自己是什麼程度的使用者,來取捨M1 Pro和M1 Max。
如果要是一名普通用戶,平時工作即便剪片子也沒有高編碼的素材,那妥妥選M1,足夠用。
蘋果晶片轉移計劃第二年的當頭產品,表現可以說是證明瞭,蘋果是極其認真的,並且準備充分的在做這件事情。 甚至可以看出,為了確保平臺遷移的成功,全新MacBook Pro都有點不像曾經的蘋果。
為了最穩的平台體驗,在工業設計上沒有進一步探索極致;雷靂介面、Touch Bar這些飽受爭議的設計也都選擇了回歸使用者。
把實際需求和功能放在蘋果的堅持之前,只為儘快贏取那些在平臺遷移問題上,仍然猶豫的專業使用者。 這可能不是你對MacBook Pro的最終幻想,但對於目前的蘋果和專業用戶來講,它都是最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