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季報再破紀錄馬斯克卻意外缺席業績發表會 特斯拉究竟想做什麼?
特斯拉和他的創始人馬斯克,一直都是市場上的焦點,備受關注也飽受爭議。 10月21日,新鮮出爐的特斯拉三季度財報,再度驚豔四座,現在的特斯拉簡直就是一台沒有感情的賺錢機器。 他實力演示了什麼叫”記錄就是用來打破的”,毫無疑問,三季度的業績又刷新了特斯拉有史以來的成績。
特斯拉財報數據顯示,其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37.5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875.57億元,同比增長57%。 此外,三季度特斯拉凈賺了16.1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103.4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89%。 相比國內各大廠商還在燒錢造車,:特斯拉已經實現了連續九個季度的盈利。
單季870多億的營收什麼概念? 國內最賺錢的新能源品牌比亞迪,半年的總營收才不過900億,特斯拉一個季度就幾乎趕上了比亞迪半年的業績。
再看國產造車新勢力,Q2蔚來、理想、小鵬的營收都不過百億,凈利潤均為虧損,真可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除了財報亮眼,特斯拉的股價也一騎絕塵,創下了910美元/股的歷史新高。
此時此刻,看好特斯拉的大佬們大概是歡呼雀躍,已有多家投行將特斯拉的股價喊到了千元美金之上。 而接下來,特斯拉能繼續一路狂奔,滿足外界對它的期待嗎? 在這份亮眼的財報里,也暗藏了特斯拉的不少問題。
電動車會不會只是馬斯克賺錢的工具?
根據財報可以看到,目前特斯拉的營收來源,除了主業造車、賣車之外,太陽能儲能、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套件和汽車保險等業務也都在為特斯拉賺錢。 在業內看來,現在的特斯拉已不僅僅是一家車企,更像是一家多業務構成的科技公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特斯拉的財報會議數據亮眼,但馬斯特卻意外缺席了。 這也是馬斯特的首次缺席,不免引發市場疑問? 特斯拉究竟想做什麼? 馬斯特究竟想做什麼?
很早以前,馬斯克或許就給了市場答案,他所設想的目標是讓特斯拉成為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兩個月前,馬斯特帶著他信心滿滿的”Tesla Bot”的人形機器人亮相特斯拉AI Day活動。
在活動上,馬斯克說過這樣一句話”特斯拉幾乎擁有類人機器人所需的所有部件,因為我們已經製造了帶有輪子的機器人,那就是特斯拉汽車”。
筆者看來,電動車或許只是馬斯克為實現目標的賺錢工具而已,特斯拉未來的方向,很有可能逐漸偏離造車,那些對特斯拉電動車充滿期待的人,或許也該降低預期了。
所謂「性價比」,即傷了使用者也傷了品牌
從特斯拉3季報中的車型生產數據來看,爆款暢銷車型 Model 3 再度發威,Model 3 和 Model Y 生產超22萬輛,不太給力的則是高價的 Model S 和 Model X,無奈跌破了萬輛大關,而在交付數據上,Model S 和 Model X也未過萬。
在不久前,市場上還傳出,特斯拉將開發中國本土化車型,定價在15-20萬元區間,業內人士把這款車稱為”Model 2″。 如果此車真能面世,意味著特斯拉將殺入低端電動車的戰場。
與此同時,拉動特斯拉高速增長的兩大車型Model 3 和Model Y在今年也分別進行了直接降價和變相降價的舉措。
猶記當年,特斯拉帶著進口Model 3、Model S 和Model X三兄弟走入中國,還是一副大家買不起的樣子,開上特斯拉幾乎成了前衛且有財力的象徵。
而如今,標誌著特斯拉豪華電動車品牌的兩款當家產品Model S 和Model X銷量急劇下降,甚至連特斯拉都擺出一副要捨棄的狀態,一再擱淺Model X/S的更新反覆運算,一門心思投入在Model 3和Model Y的產能上。
由此可見,特斯拉已然走下了豪華品牌的神壇,或許高端電動車的定位一開始就只是特斯拉造車的煙霧彈。
在中國,但長期霸佔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的並非特斯拉,而是售價低廉的五菱新能源。 數據顯示,國內純電動市場銷量重心仍位於15萬元以下區間,這一區間的市場佔比已超50%。 特斯拉的一再降價正是迎合著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主流。
2018年,剛進入中國市場的Model 3售價高達50萬+,僅三年時間,Model 3的售價已經腰斬,伴隨而來的也是銷量的突飛猛進。 特斯拉的厲害之處在於,車子賣的越來越便宜,但利潤卻越來越高,但走向中低端市場的特斯拉也並非是一本萬利。
特斯拉的一系列降價”騷”操作,讓多少”老韭菜”氣的牙癢,於此同時也造成特斯拉電動車保值率急速下降,對於新用戶來說也是其購車時會顧慮的點。 這些年,因為價格造成的使用者抵觸情緒一直此起彼伏,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使用者的品牌忠誠度。
特斯拉現階段主打的「性價比」也未必能維繫多久,國產新能源車企的發展勢力不容小覷,傳統燃油車品牌也在發力追趕。 未來,主攻15-30萬消費市場勢必會成為各大廠商的重點角逐戰場,特斯拉依靠供應鏈優勢獲取的性價比並不是他立足不敗之地的”護城河”,一旦被其他廠商攻破,超越特斯拉也並非沒有可能。
另一方面,降價對於品牌的長期影響,是在公眾的心智中形成品牌掉檔的認知,這點是非常致命的。 在手機行業中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魅族這個曾經有著2000萬部年銷售量的手機巨頭,如今淪落到年銷售量只有區區400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持續降價導致旗艦機公信力的削弱和品牌的掉檔。
特斯拉似乎在一味的追求銷量,而忽略了對自己品牌體系的完善。 Model X/S本可作為其高端產品的門面,現如今卻像被特斯拉打入了”冷宮”。 這一點上,特斯拉真應該想BBA學習,開拓中低端市場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對高端產品的打造,畢竟建立品牌認知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過渡依賴中國製造,供應鏈始終是個問題
可以說,特斯拉上海工廠撐起了其產能的半邊天。 財報數據顯示,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年產能已大於45萬輛,相比於去年的15萬輛來說,增長超2倍。 此外,上海工廠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同時,還將國產特斯拉出口至歐洲等地,彌補柏林工廠還未投產出現的空缺,成為了第三季度特斯拉的出口中心。
隨著上海工廠產能的繼續擴大,加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上海工廠對於特斯拉全球戰略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但同時,筆者認為,他的隱患也越來越明顯。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來形容特斯拉和中國的關係再合適不過。 中國給了特斯拉什麼? 35億的高額貸款、上海臨港86萬平方米的土地、源源不斷的優質工作力,可以說中國與特斯拉的合作將當時的特斯拉出了水深火熱的困境。
而作為報答,特斯拉需從2023年開始,向上海每年納稅22.3億元人民幣,同時未來5年還要在上海工廠投入人民幣140.8億元的資本支出。 如果達不成這一條件,所有福利收回作廢。
中國之所以給到特斯拉如此多的優待,甚至不顧特斯拉對本土品牌的衝擊,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當下整車製造仍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上最薄弱的環節。 而整車製造的難點就在於,他需要一整個產業鏈的支撐和完善。 引入特斯拉實則是中國一項戰略非常深遠的舉動。
中國引入特斯拉,說到底還是利用特斯拉來拉動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結果也確實如此,目前特斯拉的國產化率已經基本實現,由此帶動上下游供應商上百家。
對於特斯拉來說,這也是隱患所在,國產電動車產業鏈日趨成熟,勢必將運用到國產整車生產的各個環節,讓中國國產新能源汽車更具市場競爭力。
結語
在汽車消費市場上,全球新能源車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有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的銷售量將達到435萬輛,年增長率49%,電動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的銷量將會在2033年超過燃油汽車。
巨大的市場潛力帶來的便是眾多玩家的參與,毫無疑問,特斯拉當前的成績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 然而任何行業都不存在”日不落”帝國,特斯拉能否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長,能否一再突破自己,仍舊是市場對他的質疑。
特斯拉的股價可能還會再創新高,但市場上對於他的估值分歧十分明顯。 有國外分析機構表示,特斯拉當前估值超過所有其他主要汽車製造商,這意味著他未來要有超越所有汽車製造商的盈利能力。
如果從銷量來看,特斯拉今年有望突破100萬台,但離豐田大眾這種小 1,000 萬級別的車企還有著巨大的鴻溝,離 BBA 年銷 200 萬出頭的體量也有一倍有多的差距。
編輯 | 於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