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發現:人類開始群居生活後導致腦容量縮水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人類發展歷史上,腦容量曾多次發生改變。 約3000年前人類開始群居,使得腦容量出現「縮水」
美國研究人員對985個大腦化石和現代人腦進行了分析,發現210萬年和150萬年前腦容量曾兩次增大,但在約1.2萬年前的全新紀時代出現縮水。
約3000年前,人類開始形成社交圈,彼此之間相互分享知識,並出現社會分工,大腦變得更高效,腦容量縮水。
圖:研究人員發現210萬年和150萬年前人類腦容量曾兩次增加
研究人員設想,當時大腦因存儲資訊需要的能量減少,腦容量因此縮水,這意味著,由於科技產品説明存儲了我們所需要知道的所有資訊,腦容量可能進一步縮水。
論文共同作者、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詹姆士·特蘭尼羅(James Traniello)說,”我們認為,這次腦容量縮水的原因,是對集體智慧依賴的增加。 一群人的智慧高於一群人中最聰明的個人,這種理念被稱作『群眾智慧』。 ”
研究人員稱,儘管約3000年前人類腦容量出現縮水,過去600萬年腦容量增長近3倍,不過自上一個冰河時期結束以來腦容量被認為有所減少。
為了揭示腦容量變化的秘密,研究人員採用了變點分析法,發現數百萬年前人類腦容量的增長,與人類早期進化和科技發展是一致的。
論文共同作者、達特茅斯學院研究人員傑里米·德斯瓦(Jeremy DeSilva)說,”人類發展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當前人類腦容量要小於更新世時。 對於人類學家來說,腦容量減少是一個謎。 ”
為解開這個謎,研究團隊分析了歷史上人類大腦進化的模式,並與已知的螞蟻大腦進化知識進行比較。
特蘭尼羅表示,「人類學家、行為經濟學家和進化神經生物學家開始分享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發現把對螞蟻和人類的研究聯繫起來有助於搞清楚人類大腦進化過程。 ”
特蘭尼羅說,「在群體決策和勞動分工等重要的社會生活以及食物生產方面,螞蟻和人類存在相同之處。 這些相似性有助於我們理解影響人類腦容量發生變化的因素。 ”
研究人員解釋道,容量更小的大腦,需要的能量也更少,因為人類在3000年前開始分享知識,大腦只需更少的能量就能存儲大量知識,並造成腦容量縮水。 (作者/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