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成淘汰產業,比特幣會涼涼嗎?
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擬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淘汰類”一、 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十八)其他”中增加第7項,內容為”虛擬貨幣’挖礦’活動”。
所謂虛擬貨幣挖礦,主要集中在虛擬貨幣的代表比特幣挖礦。 其基本原理就是通過計算機計算函數生成一段代碼,從而獲得系統獎勵,也就是比特幣,在計算的過程中,比特幣全網會消耗大量的電力能源和算力。 根據劍橋大學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截至 2021 年 5 月 10 日,全球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大約是 149.37 太瓦時。 這一數字已經超過馬來西亞、烏克蘭、瑞典的耗電量,已十分接近耗電排名第 25 名的越南。
而在炒作效應和極高的交易利潤吸引下,高能耗顯然沒有阻擋”礦工”的步伐,相反,這一產業的規模正在悄悄的變得越來越大。
在我國,加密貨幣挖礦儘管並不算是違法,但因極高的能源消耗,加之一些礦場不合規用電,使得這一產業一直備受詬病。 今年以來,全球能源行業出現新的變化,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持續走高,部分國家電力價格大幅上漲。 在這一背景下,此前多地的基本生產生活已經出現”拉閘限電”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極為耗電的挖礦產業被列入名單並不奇怪。
事實上,正如此前澎湃報導所指出,這並非是虛擬貨幣的挖礦行業第一次進入這一名單,2019年時,虛擬貨幣的挖礦產業就一度進入淘汰名單,在後來一次的公佈中,這一產業又從名單消失。 當然,這種變化本身也是監管部門精準施策的一部分,經過多方博弈、傾聽、回饋,才能形成最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監管決策。
但是,今年的通知的公佈再一次把這一產業列入,意味著對於這一產業的產業政策導向已經明確:上游高能耗、下游應用不確定性極高的虛擬貨幣挖礦產業並不符合節能減排、落實雙碳的大目標。 此前就有能源專家指出,相比這些浪費在計算上的能源,同樣的能源和算力如果放在城市邊緣數據中心建設和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行業的基礎供給上,將能夠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可以預期的是,此次發改委發佈的指導目錄將其劃為高耗能產業,儘管地方尺度紅線不一定會一致,但大的方向已經明確,這必將會對我國礦機廠商及礦場帶來巨大影響,產業的海外分流轉移可能是未來一段時期的趨勢。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對於挖礦產業高能耗的警惕並非源自中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挖礦高耗能特性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 此前,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得出,比特幣不僅消耗大量電能,更加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歐洲央行就曾經明確警告,加密資產”過高的碳足跡令人擔憂”。 而比爾·蓋茨也曾經表達過對虛擬貨幣的能耗憂慮,”比特幣在每筆交易過程中消耗的電量,超過人類已知的任何一種支付方式。 ”
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此前發佈的對於交易所和ICO、虛擬貨幣相關的明確監管政策,這一次對於更上游的礦業政策更新,毫無疑問意味著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態度已經定調,上游礦業遭遇”釜底抽薪”,比特幣距離此前幣圈一直期待的合法性則更加遙遠了。 可以預期的是,進一步擁抱更為節能高效、更具有社會價值的產業,才是未來的主流產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