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專家談美國商品供應短缺與交付延誤: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針對美國民眾近段時間遭遇的大規模商品供應短缺,韋恩州立大學全球供應鏈管理講師 Kevin Ketels,已從四個方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可知除了較為直觀的消費需求猛增和工人數量短缺這兩個因素,海運集裝箱短缺和港口運轉的擁塞,也是導致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圖 via SCI Tech Daily)
現在走進任何一家美國商店,你都可能會看到空蕩蕩的貨架。 從衛生紙、運動鞋等日用品,到肉禽蛋奶等飲食必需品,幾乎所有類型的商品都出現了短缺,而且經常一等就是幾周、乃至數月。
早些時候,Kevin Ketels 參觀了當地的滑雪商店,結果驚訝地發現店裡幾乎沒有靴子、滑雪板、護目鏡、滑雪杖等應季商品。 與店主溝通得知,往年這個時候,他們的庫存都是接近於滿倉的。
鑒於美國民眾忍受 COVID-19 大流行已過去一年半多的時間,許多人對目前的供應鏈短缺狀況感到十分不解。 但作為從事全球供應鏈管理主題研究和教學的人,他認為自己很有必要從四個方面給予關聯闡釋。
(一)消費需求猛增:
當 COVID-19 於 2020 年 3 月首次衝擊美國時,企業已經在為長期的衰退、以及由此傳導的消費需求下降而做準備。 零售商於汽車製造商不斷取消供應訂單,且不少因為封鎖而被迫關閉。
4 月份的時候,失業率達到了 14.8%,這是美國勞工部自 1948 年開始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值,消費者支出在此期間出現了相當大的滑坡。
但到 2020 年夏末的時候,我們又經歷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首波衝擊過後,消費者支出開始反彈,並於9月接近於大流行之前的水準。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會提供的數萬億美元經濟與民生援助款。
到 2021 年 3 月,隨著人們尋求更安全的出行與娛樂方式,從新電腦、居家辦公用品、到自行車和體育用品,消費者們再次在各種商品上花費了創紀錄的金額。 自那時起,市場對消費品的需求才開始攀升。
通常情況下,這對企業和美國經濟時相當有利的。 但尷尬的時,大多數產品的供應鏈,都未能及時更上這波趨勢。
(二)用工荒:
儘管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市場的消費需求出現了激增,但處於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的許多地區,其較低的疫苗接種率正在導致生產的嚴重推遲。
全球只有不到 1/3 的人口已完成 COVID-19 一枚,疫苗接種,但其中近 98% 都生活在生活在較富裕的地區。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製造業重心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墨西哥等地,正因低疫苗接種率而經歷生產延期或產能削減。
舉個例子,作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美第二大鞋服供應地,越南僅有不到 12% 的人口接種了疫苗,且許多工廠因疫情爆發和封城管制而長期停工。
如果不能更快地為發展中國家的更多人接種疫苗,意味著用供應鏈仍將面臨持續至少數月的用工荒。
(圖自:NASA / JPL-Caltech)
(三)海運集裝箱短缺:
全美商品供應短缺的另一個主要瓶頸,體現在集裝箱的通關效率上。 大型鋼製集裝箱對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僅 2020 年,美國就從亞洲國家進口了價值超過 1 萬億美元的消費品,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通過集裝箱運送到美國的。
如上方配圖所示,2021 年 10 月 10 日,NASA ASTER 軌道儀器拍攝到了 70 多艘在洛杉磯與長灘港口等待停靠和卸貨的船隻,可知這幅圖像覆蓋了 14×16 英里(23×25 公里)的區域。
作為參考,一個標準貨櫃能夠容納 400 台平板電視、或 2400 雙運動鞋。 然而現實是,受海關流程繁雜與人手短缺等因素的影響,許多運往美國的集裝箱都難以返回亞洲市場。
受此影響,短缺已導致集裝箱價格在過去一年暴漲到四倍,反之又推升了終端零售價格的上漲。
(四)港口擁塞:
最終環節卡在了美國港口的疏通效率上,畢竟一艘大船能夠容納 14000 ~ 24000 萬個貨櫃,相當於 550 萬台平板電視、或 3360 萬雙運動鞋。
然而目前,有 60 多艘集裝箱船正停泊在洛杉磯港和長灘港附近海域等待卸貨,紐約、新澤西和全球許多其它地方的港口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通常情況下,這些船隻無需在停靠和卸貨這些事上浪費如此長的時間。 但創紀錄的進口需求,以及卡車司機、集裝箱和其它設備的短缺,還是共同導致了大量的延誤。 更糟糕的是,這樣的情況幾乎一眼望不到頭。
回想 COVID-19 大流行之前,全球供應鏈還能夠通力協作、儘快將各種商品有效輸送到世界各地。 且企業往往以低庫存、高周轉、輕資產為目標,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和庫存。
然而這麼做的代價,就是隨便一個鏈條的拖拉,都可能造成供貨的延期 —— 比如颶風、工廠失火等”小問題”。 但在 COVID-19 大流行造成全球供應鏈普遍受挫的大環境下,也就無人能夠獨善其身了。
綜上所述,Kevin Ketels 預計大多數問題都無法在大流行結束前得到有效的解決。 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商品短缺、供應鏈延誤等問題或持續到 2022 年。 除非世界各地齊心協力地提升疫苗接種率、並將消費支出從實物商品側適當轉向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