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晚睡、作息混亂,竟可能導致抑鬱?
抑鬱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戰之一,影響全球3億多人,並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殘疾和過早死亡。 抑鬱的發病通常始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2-30歲)階段。 儘管抑鬱治療的可及性已有所改善,但年輕人抑鬱的早期干預仍然不足。 抑鬱的發生發展與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近期,《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一篇綜述深入闡述了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紊亂對年輕人抑鬱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這篇綜述還納入了經歷過精神困擾的年輕人的觀點。
葯明康得內容團隊編輯
論文指出,晝夜節律異常在患有各種抑鬱症的成年人中得到充分證明,並且與核心臨床特徵有關,包括情緒不穩定、白天疲勞、非恢復性睡眠、運動活動減少、軀體癥狀以及食慾和體重變化。 越來越多研究支援晝夜節律紊亂可能是抑鬱的致病機制,糾正這些節律障礙也許應作為抑鬱預防和干預策略的一部分。
晝夜節律影響心理健康的生物學基礎
在我們體內,晝夜節律系統會調節我們生理和行為,以符合24小時太陽日的時間變化。
時鍾基因在大多數細胞中表達,但由大腦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中的主起搏器調節。 在視交叉上核的作用下,來自眼睛的光資訊會傳遞到調節情緒和睡眠-覺醒週期等功能的大腦迴路。
強光是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系統的主要刺激因素。 啮齒動物模型表明,尤其異常的明暗時間會擾亂晝夜節律併產生類似抑鬱的狀態。
運動活動是另一個重要的晝夜節律輸入信號。 人類的體育鍛煉也已被證明會改變晝夜節律標誌物,包括體溫和褪黑素。
此外,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都發現了與晝夜節律系統相關的遺傳變異。 有研究推測,晝夜節律系統具有生物學異常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鬱。
為什麼年輕人抑鬱發病多?
青春期晝夜節律變化可能有關
鑒於抑鬱發作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達到高峰,因此這些時期的晝夜節律紊亂可能在部分人的抑鬱發病機制中起到作用。
“我的整個童年都沒有任何睡眠問題。 直到11年級結束時,我才真正開始有心理健康問題。 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讓睡眠回歸正常。 “”讓我想要尋求幫助的實際並不是情緒問題,而是睡不好。”
——精神困擾經歷者
在人類中,青春期前後的睡眠類型會發生轉變,其中睡眠-覺醒週期和褪黑素節律經歷相位延遲,這表現為傾向於晚睡。
此外,環境因素也會影響晝夜節律。 比如,晚上暴露在光線下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並影響睡眠。 有研究顯示,夜間較高水準的室外人造光與較晚的非週末就寢時間,與13-18 歲人群的情緒障礙患病率較高有關。
從兒童期開始,睡眠和餵養時間不規律,也與青春期抑鬱發作有關。
青少年晝夜節律脆弱性(不規律、晚睡)與抑鬱的聯繫,至少可以得到兩種廣泛機制的解釋。
· 一方面,睡眠不規律、晚睡可能與青春期的正常晝夜節律變化(比如睡眠-覺醒階段延遲)相互作用,導致晝夜節律更不穩定。
· 另一方面,環境因素(比如學校日程的變化、夜間光照)可能加劇睡眠不規律和晚睡。
人群和臨床研究支援
晝夜節律紊亂和抑鬱有關
“我無法入睡,一天睡不超過4-5個小時。 我想,我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
——精神困擾經歷者
研究顯示,睡眠時相延遲(delayed sleep phase,晚睡晚起是主要特徵)在年輕人中很常見。 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中都觀察到,晚睡型人群出現抑鬱癥狀的風險更高。 一項採用孟德爾隨機化(更好分析因果)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早起與改善心理健康有因果關係。
反之,許多臨床研究同樣表明,抑鬱患者的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紊亂。 除了睡眠,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患有抑鬱障礙或雙相情感障礙的年輕人在睡眠、進食、社交和一般活動等多方面的節律紊亂程度更高。 比如,一項研究觀察到,患有抑鬱或焦慮障礙的成年人,大肌肉群的運動、活動更少,癥狀越嚴重,活動障礙也越明顯。
此外,情緒的晝夜變化(早上情緒低落,晚上好轉)是抑鬱患者的常見特徵之一。
晝夜節律紊亂型的抑鬱,
以及關鍵干預因素
基於現有研究證據,這篇綜述「概念性」地提出了一種與晝夜節律紊亂有關的抑鬱情緒障礙亞型,臨床特徵包括:
· 睡眠-覺醒周期異常
· 睡眠時相延遲
· 睡眠時間延長、白天活動過度減少
· 每天睡眠開始和偏移的時間高度不規律
· 主觀能量低和長期疲勞,無法通過睡眠恢復食慾增加或體重增加
· 軀體癥狀(如疲勞、頭痛、虛弱、肌肉骨骼疼痛和消化道問題)
在此基礎上,考慮上述因素對抑鬱發生發展的潛在影響,綜述團隊進一步提出建議:
· 關鍵發展因素,晚間睡眠型或睡眠時相延遲,應該是抑鬱一級預防的目標。
· 其他因素則是早期干預的重要目標:比如情緒低落、白天精力不足、睡眠難以恢復精力和睡眠-覺醒週期不規律。
· 二級預防(預防身體健康合併症和其他疾病)的目標:食慾增加、體重增加和白天活動量減少等特徵。
時間療法
對抑鬱預防和早期干預的影響
“直到我開始控制我的睡眠問題,我的心理健康才開始好轉。”
——精神困擾經歷者
增加晝夜節律的環境同步
強光是哺乳動物的主要晝夜節律同步器,然而,抑鬱患者可能無法充分接觸白天的強光,從而對晝夜節律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光療」(比如通過燈箱或眼鏡定時進行)是一種預防和干預情緒障礙的策略。 一些研究初步表明,光療可以改善抑鬱癥狀嚴重程度和睡眠品質。
心理和行為干預措施有助於管理個人的睡眠-覺醒週期,並改變他們的晝夜節律偏好。 一些制度調整也可能有助於防止睡眠-覺醒和晝夜節律紊亂,比如適當推遲上學時間有助於保證前一晚的睡眠、改善情緒並減少白天的困倦。
此外,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晝夜節律,進而改善情緒。 而且有研究表明,相比單獨針對情緒的治療,運動活動治療可能對情緒和睡眠具有更大的影響。
藥物干預
外源性褪黑素可以改善晝夜節律,但可能對人類沒有抗抑鬱作用。 相反,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e)對單相抑鬱症成人的疾病嚴重程度、反應率、睡眠品質以及休息-活動週期有積極影響。
食慾素能夠調節抑鬱患者體內通常改變的幾種生理過程。 食慾素受體拮抗劑suvorexant用於治療失眠症,一項小型研究顯示伴有精神障礙的失眠症患者服用后睡眠質量和抑鬱癥狀總體改善。
鋰的治療機制尚不清楚。 大多證據是間接的,一些數據表明,鋰可以改變晝夜節律基因表達、延長晝夜節律基因表達、延長晝夜節律週期和睡眠-覺醒週期時相延遲等。
氯胺酮帶來的情緒改善與晝夜節律標誌物的變化有關。 氯胺酮正在年輕抑鬱患者中開展臨床試驗。 (不過不要自行嘗試,不然員警叔叔要來抓你啦! )
小結
將晝夜節律紊亂和抑鬱聯繫起來的證據表明,預防晝夜節律紊亂並在紊亂后及早干預,應成為公共衛生和臨床護理的目標。 晝夜節律與光照、電子設備、身體活動和睡眠-覺醒時間之間的聯繫,提示我們需要注意這些因素的健康影響。
綜述指出,需要區分的是,晝夜節律失調可能是一部分患者抑鬱的潛在致病機制,但在其他患者中,晝夜節律失調也可能僅僅是抑鬱的結果。 但無論晝夜節律失調是抑鬱症的因還是果,通過以晝夜節律為目標的干預措施可能是有益的。
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將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 Jacob J Crouse, et al。 , (2021)。 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turbances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he Lancet Psychia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034-1
本文轉載自醫學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