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類晶體:自愈現象使一種奇特的材料在商業上具有價值
自愈現象可以減少使類晶體不實用的缺陷。 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表明,一類曾經看起來似乎可能徹底改變從太陽能電池到煎鍋的一切,但在21世紀初就不再受歡迎的材料,可能可以在商業上復活了。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它展示了一種製造比以前大得多的准晶體的方法,而沒有困擾過去製造商的缺陷。
X射線斷層成像顯示了兩個準晶體在冷卻過程中開始融為一體的側面圖。
密歇根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助理教授、論文通訊作者Ashwin Shahani說:”工業界放棄准晶體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充滿了缺陷,但我們希望將準晶體重新帶入主流。 而這項工作暗示,它可以做到。 “
准晶體具有有序的結構,但沒有普通晶體的重複模式,可以被製造出一系列誘人的特性。 它們可以是超硬的或超滑的。 它們可以以不尋常的方式吸收熱量和光線,並表現出奇特的電學特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可能性。 但是,最初將這種材料商業化的製造商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晶體之間的微小裂縫,即所謂的晶界,會招致腐蝕,使類晶體容易失效。 從那時起,准晶體的商業開發大多被擱置了。
但是Shahani團隊的新發現表明,在某些條件下,小的准晶體可以碰撞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大晶體,且沒有在小晶體組中發現的晶界缺陷。 在一個旨在觀察該材料的形成的實驗中,這一現象讓人感到驚訝。
他說:「看起來晶體在碰撞後正在自我癒合,將一種類型的缺陷轉化為另一種類型,最終完全消失,鑒於準晶體缺乏週期性,這很不尋常。 “
晶體開始時是像鉛筆一樣的固體,尺寸只有幾分之一毫米,懸浮在鋁、鈷和鎳的熔融混合物中,研究小組可以使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即時和三維地觀察到這些晶體。 隨著混合物的冷卻,這些微小的晶體相互碰撞並融合在一起,最終演變成一個單一的大型准晶體,比組成的准晶體大幾倍。
在阿貢國家實驗室觀察到這一過程后,該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了虛擬複製。 通過在略微不同的條件下運行每個類比,他們能夠確定在何種條件下微小的晶體會融合成較大的晶體。 例如,他們發現,微小的鉛筆狀晶體必須在一定的排列範圍內相互面對,以便碰撞和凝聚在一起。 這些模擬實驗是在約翰·沃納·卡恩傑出大學工程教授、論文通訊作者Sharon Glotzer的實驗室進行的。
Glotzer說:「當實驗和類比都能觀察到在相同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發生的相同現象時,這很令人興奮。 類比可以看到實驗不能完全看到的結晶過程的細節,反之亦然,因此,只有在一起,我們才能完全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
雖然該技術的商業化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但類比數據最終可能被證明對開發一個有效地生產大型准晶體的生產規模的過程很有用。 Shahani團隊預計將使用燒結技術,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業過程,材料通過熱量和壓力融合在一起。 但這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Shahani說新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研究途徑,有朝一日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Shahani和Glotzer正在一起工作,以瞭解更多關於准晶體缺陷的資訊,包括它們如何形成、移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