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計劃開發揭示太陽流相互作用的”活目錄”
據外媒報導,當快速的太陽風流從”日冕洞”(太陽大氣層中的一個較冷的區域)爆發出來,並超過移動較慢的太陽風流時,就會形成一個太陽風流相互作用區(SIR)。 在SIR中,壓縮等離子體的密度”堆積 “在介面的上游發展;通常在快速太陽風成分中會有一個壓力峰值,然後是一個稀疏區域。 當SIR遠離太陽傳播到一個天文單位或更遠的距離時,壓縮可以形成一個衝擊,有效地加速帶電粒子。 因此,SIR是行星際空間中高能粒子的一個主要來源。
“日冕洞”是高速流的主要來源,隨著太陽的自轉,SIR結構也隨之旋轉。 在一個完整的太陽自轉之後,SIR被重新歸類為日冕相互作用區(CIR)。 SIRs和CIRs是大規模的、通常是長期存在的結構,像太陽風本身一樣,可以在地球上引發地磁暴,並影響其電離層和熱大氣層。
此外,這些結構及其相關的衝擊可以調節進入的銀河系宇宙射線的強度。 SIRs和CIRs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變化,天文學家們正在努力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演變和太陽自轉中持續存在的。 這樣做需要一個強大的日光層小距離觀測資料庫,以及其他空間觀測站的補充測量。
CfA的天文學家Anthony Case、Justin Kasper、Kelly Korreck和Michael Stevens及其同事使用派克太陽探測器及其SWEAP儀器來識別SIRs和CIRs;SWEAP接近太陽表面的距離非常近,只有大約400萬英里。 該小組將SWEAP的結果與來自STEREO-A和Wind太陽衛星的數據結合起來,這些衛星在更遠的地方運行。
在派克太陽探測器的五個軌道上,這些任務對11個SIR和CIR的距離、壓力、磁場和速度進行了測量和分類,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跟蹤它們的演變。 這個計劃的目標是開發一個具有嚴格識別標準的SIR和CIR事件的”活目錄”。
這些結果代表了一系列觀測的第一次反覆運算,這些觀測將促成對這些結構的案例研究,以及統計分析,以了解它們的特性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