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蘋果就破產? 蘋果的供應鏈能力到底有多逆天?
大家覺得,一家科技公司成為行業標杆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是創新,是能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 沒錯,創新確實至關重要,也是一家科技公司最顯而易見的特質。 但是,創新之外一定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要素。
如果說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公司依靠 「 創新 」 顛覆了手機行業,那麼庫克就是憑藉出色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讓蘋果在十年之間市值翻了八倍,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雖然蘋果公司似乎離它的那句slogan —— ” think different “越來越遠了。
每年都有人吐槽蘋果在擠牙膏,剛剛過去的 ” 十三香 ” 科技春晚也沒有帶來多少引人注目的創新,這幾年除了 m1 晶片,好像就找不到什麼拿得出手的創新技術了。
但是,儘管你看著蘋果發佈會一邊失望一邊吐槽,但還是不妨礙你為蘋果買單,在線下店排著長隊拿著愛的號碼牌然後真香。
另一面,同行們一邊幻想著超越蘋果,一邊又對蘋果的設計改動照抄不誤,從劉海屏到 AirPods,蘋果依然擁有為其他手機廠商背書的能力。
大家好我是差評君,雖然本人因為黑蘋果太多可能已經被蘋果拉黑了,但有一說一,今天我還是想從蘋果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聊聊蘋果”牙膏廠”為什麼牛逼。
今天我們從蘋果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聊聊,蘋果「牙膏廠」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一些公司成為蘋果供應鏈就起飛? 離開蘋果就破產?
可能你們對供應鏈管理有點陌生,畢竟這是隱藏在商業背後的一套邏輯,但蘋果的供應鏈管理確實值得聊聊。
全球著名的顧問機構 Gartner每年都會推出全球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企業榜單,蘋果連續 10 年位列榜首,以至於 Gartner 為了公平起見,不讓蘋果計入全球排名中。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應該很熟悉——”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刻在蘋果電子產品上。 在今年公佈的蘋果供應商名單中,超過一半都是中國的企業。 但在賈伯斯時代,蘋果還是一家只專注於「美國製造」的公司。
但這些在美國的生產線實在有點拉垮,在90年代Mac電腦銷售量的暴跌導致庫存大量積壓,甚至讓蘋果瀕臨破產。
直到賈伯斯遇見了庫克,一個為消滅庫存而生的男人,一向秉持著 「庫存是最根本的邪惡」的原則。
庫克在九個月之內就關閉了將近一半的倉庫,限制庫存的積壓,蘋果的庫存周轉天數從一個月降到了六天。 這遠遠超出業內動輒數月的時間。
在中美貿易戰期間,川普還多次約庫克喝茶說能不能把在中國的生產線遷回美國來,並用提高關稅來進行威脅。
但川普還是太天真了,蘋果在中國已經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除了低廉的人力和土地成本,工人的操作技巧和熟練度、工廠對產品線的靈活調整,這些都是在美國難以實現的。
《紐約時報》有個報導很有意思,因為蘋果突然更改了iPhone的屏幕設計,整條流水線都需要改裝。 新的螢幕面板在午夜到達工廠。
一位工頭叫醒了宿舍中熟睡的8000名工人,每個人發一塊餅乾和一杯茶,半個小時之內在崗位上就位,開始長達12小時的工作。 只用了96個小時,這家工廠的產量就達到每天1萬台iPhone。
而在美國,找到一顆合適的螺絲釘都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在 2012 年,庫克曾經嘗試過美國製造,就是那款長得像垃圾桶的Mac Pro。 但是參與這個專案的人說,由於加工車間每天最多只能生產 1000 顆螺絲釘,這款電腦的銷售推遲了好幾個月。
此外,全球 80% 的稀土供應來自於中國,iPhone 的鋁合金外殼需要的鋁土礦美國就沒有。 不管是生產原料、勞動力還是軍事化管理的能力,美國製造都沒有任何優勢。
這說明瞭一個事實:美國沒有製造業文化,” 中國製造 ” 成為了蘋果的必然選擇。
庫克採用的是” Just in time ” 生產模式,簡稱 ” JIT “,也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原材料的購買和生產,庫存不夠還可以順勢搞一波饑餓行銷。
這樣可以讓產品從製造環節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直接跳過在倉庫停留的時間。
去年重新推出的iPhone SE從硬體來看,很難讓人不懷疑是不是庫克為了清理iPhone8剩下的模具和配件庫存做出的決策。
因為庫存不僅意味著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和倉儲成本,還要考慮到科技產品的特殊性質,由於更新換代的週期短,科技設備以每周 1% 至 2% 的速度貶值。
庫克和賈伯斯的共同點可以概括為對 「簡化」 的追求,只不過賈伯斯關注的是產品設計,而庫克是對供應鏈的簡化,將原先 15 種以上的產品樣式減到 4 種基本的產品樣式,並盡可能使用標準化的配件。
盡量減少產品型號,越簡單的產品線自然能夠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 就好比一家只做紅燒牛肉麵的餐廳,和一家提供一百種不同口味的麵的餐廳,顯然前者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除此之外,是蘋果對於每個生產環節的極度控制欲。
蘋果要清晰地掌控每一個元器件、材料來源、設備等的具體資訊,不允許任何 ” 黑盒 ” 的存在,蘋果甚至會直接為工廠提供設備,並且只能用於生產蘋果的產品,在富士康的各條蘋果產線中,就有 2 到 5 成的設備是蘋果給的。
《庫克傳》中寫道,庫克投資了最先進的 ERP 系統,能直接在電腦上看到蘋果在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供應商今天的產量,甚至良品率多少。
直接打通供應商、組裝廠和管道的信息系統,從系統中就能把每周銷售預測的具體情況、零售管道精確的庫存統計、向外包工廠發出訂購需求、庫存是否積壓過多等等細節一手掌握,並隨時調動。
這樣蘋果就能將庫存降到零,從而節省撤回大量流動資金。
接著是物流。
大家覺得蘋果為什麼要將包裝做得越來越小? 為了環保? 省包裝費?
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為了保證飛機一次可以運更多的手機。 iPhone5 的包裝比初代 iPhone 小了 28%,這樣一架飛機就可以多運 60% 的手機。
疫情期間蘋果為了保證送貨時效,還租賃了 200 多架私人飛機來運貨。
蘋果對於一項新技術總是先保持觀望的態度,就像iPhone11發佈的時候,許多Android廠商已經發佈了很多款5G手機,但iPhone11依然不支援5G。
在一次採訪中庫克回答,我們研究了市場后發現,整個市場的基礎架構和晶元都沒有足夠成熟,還不足以推出一個高品質的 5G 產品。 等到新技術進入穩定期,蘋果才開始用這個技術。
除了對產線和庫存的嚴格控制,蘋果還一邊 PUA 供應商,在獲得最優技術的同時,花最少的錢。
對於一項非核心技術,蘋果常常會選擇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一方面可以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如果一家供應商產品或者管理水準落後了,就會被蘋果無情地踢掉。
另一方面可以讓供應商之間相互壓價,降低供應商的利潤。
要是只有一家供應商,蘋果會想方設法來扶植新的供應商,與老供應商相互制衡,形成競爭。
比如,蘋果擔心觸摸屏生產商宸鴻一家獨大,強行要求他們向外授權觸控屏技術。 由於蘋果掌握著宸鴻的銷售命脈,宸鴻沒有選擇,只能將自己打磨了六年的精尖技術拱手相讓。
如果是核心技術,蘋果會使用 ” 鈔能力 「 買下供應商,買斷產能壟斷技術,比如 2012 年蘋果就花了 3.56 億美元,收購指紋感應器製造商 AuthenTec。
這讓其他廠商只能用次好的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一直到兩年後,其他手機廠商才普及這個技術。
也因為蘋果的霸道和嚴格的調教,不少和蘋果合作過的廠商也會成長很多。 像是立訊精密在 2012 年打入果鏈,從生產數據連接器開始,在十年左右的時間中營收翻了整整 90 倍。
所以在 A 股市場才有了 「蘋果概念股 」 的說法,能成為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對於企業來說就相當於掌握了 「財富密碼」。
然而供應商對蘋果來說就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一旦被蘋果剔除,基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在去年,蘋果就剔除了全球 34 家供應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歐菲光公司。 歐菲光原來是為蘋果提供鏡頭模組的,整個公司有三成的收入來自蘋果的訂單。
在今年被踹出果鏈之後,整個公司大半年的凈利潤只剩下 3000 多萬元,比去年下降了 93%。
因為蘋果的產品升級,中國臺灣的觸控屏廠商盛華科技也是同樣的故事。 身為 iPhone 4 最大的觸控屏供應商,盛華科技以為 iPhone 5 的單子也必定能拿下。
結果蘋果選擇了新技術,盛華科技被迫和蘋果分手,由於資金鏈斷裂,盛華科技最後破產重組,被藍思科技收購。
實際上中國的大多數供應商只能為蘋果做基礎的代工,像晶元、螢幕、存儲這樣的核心技術還是主要掌握在美日韓供應商的手裡。
要避免 「 蘋果依賴症 」,供應商們還需要拓寬自己的業務,用更強大更核心的技術來守住自身的話語權,
不然辛辛苦苦好幾年,最後也只能是一個隨時可能離開的卑微打工人。
像是有七成收入來自蘋果的立訊精密,在這兩年便在進軍汽車製造,藍思科技也在加強汽車擋風玻璃方面的技術積累。 畢竟,誰也不想成為下個歐菲光、下一個盛華科技。
庫克接手蘋果的這十年裡,每年都有人在感歎蘋果缺乏創新,但蘋果仍然站在聚光燈的中央,收穫人們一遍遍的吐槽和真香。
當然,在工業品領域,做出好的設計和創新是所有人的追求。 但是,在這些追求背後,需要紮實的供應鏈這樣的硬實力在為它托底。
科技界從不缺乏創意,像羅永浩推出 T1 的時候,充滿了對供應鏈的蔑視,甚至有我能做出一台來就能做出一萬台這樣可笑的想法,最後由於產能嚴重不足和良品率較低的問題,滿是不妥協的 T1,最終變成了充滿妥協的 M1。
事實就是這樣,市場不需要無視使用者需求的創新,也不會選擇無法可持續的創新。
對於科技產品來說,創新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需要對技術規律的服從,對使用者需求的洞察,還需要一些時代的因素。
如今在晶元、電池、螢幕等硬體,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技術瓶頸,也註定了手機行業在目前難以做出顛覆時代的創新,所謂的升級換代也只能在既有的技術路線上不斷改良優化,或者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噱頭,也只是忽悠消費者賣更多的貨罷了。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蘋果發佈會上,喬幫主那句”one more thing“所帶來的時代的震動——初代iPhone開啟了智慧手機的時代。
但是,在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創新來臨之前,科技公司們不妨在供應鏈管理上多下功夫,用更能打的品質、更高的性價比和更持續性的產品來提升自己的實力。
在技術還難以實現革命性突破的當下,科技公司之間拼的可不只是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