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超級珊瑚」區域在極高的二氧化碳水準下依然蓬勃發展
2019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一位水文學教授開始了一個研究專案,研究目的是發現有害的營養物質是否能夠通過地下水流入菲律賓一個脆弱的珊瑚礁保護區。 他實現了這一目標,但研究過程中間偶然發現了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場景:一個可能存在「超級珊瑚」的區域,儘管那裡二氧化碳含量很高,但這些珊瑚仍在蓬勃發展。
基於2019年實地工作的發現於8月發表在ACS ES&T Water雜誌上。
UT Austin的教授Bayani Cardenas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能夠將這一地點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及營養物質的來源歸結為地下水,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顯示了海底珊瑚礁環境如何受到社區向海洋排放廢水、農業徑流和其他副產品的影響。
UT Jackson地質科學學院地質科學系的教授Cardenas說:”這是一個看不見的弱點。 我們已經能夠通過這個地點表明,地下水是這些脆弱的珊瑚礁環境的一部分。 它們之間有一種聯繫,而這一點在科學界和世界上許多地方仍然沒有被接受。 “
不僅如此,這項研究帶來了新的問題–以及新的研究提案–關於他們發現的超級珊瑚,隨著全球二氧化碳水準的上升,未來幾年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複製。
根據美國氣象學會的數據,珊瑚礁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2014年至2017年的全球珊瑚白化事件中,世界上75%的珊瑚礁受到熱應力的影響。 然而,Cardenas在菲律賓佛得島通道研究的充滿珊瑚的區域卻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區域,他將其稱為「海洋中的亞馬遜」,儘管從地下水中檢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仍在蓬勃發展。
主要作者、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研究員Rogger E. Correa估計,地下水每年向他們研究的地區每平方米注入約989克二氧化碳,該地區被稱為”雙岩”,與一連串的火山相鄰。 這相當於在海床上停放兩輛汽車,讓它們在每公頃的珊瑚礁上排放一整年的二氧化碳。
為了區分地下水和海水,科學家們將測量二氧化碳和氡222水準的設備浸入水中,氡222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在當地地下水中發現,但在開放的海水中沒有。 該測量技術是由共同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的教授Isaac Santos開發的。
這項工作是在Cardenas 202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之後進行的,當時他發現二氧化碳從菲律賓海岸的一個地區的海底冒出,如此引人注目,他將其稱為”蘇打水泉”。 最新調查的最終結果是必須對整個區域的珊瑚礁進行更仔細的研究,因為他是一名地球科學家,而不是一名珊瑚研究者。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Adina Paytan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警告說,其他人為的壓力因素,包括沉積、過度捕撈和污染,仍然會給珊瑚礁帶來災難。 但她感到欣慰的是,Cardenas的團隊表明珊瑚可以在高碳環境中生長,這一發現”為珊瑚的未來提供了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