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諾貝爾物理學獎會再次「從天而降」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般在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凝聚態物理四個領域中輪番出現。 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2021年諾貝爾物理獎將揭曉。 今年的物理諾獎會花落誰家呢? 還會再次垂青天文領域發現,上演「帽子戲法」嗎? 今晚讓我們拭目以待。
先來看看(1901-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基本數據:
114 頒發次數(1916、1931、1934、1940-1942未頒發)
215 獲得者人數
25-96 獲獎者年齡範圍
4 女性獲得者數
到目前為止,共有25位天文學家,10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近十年以來,諾獎已四度頒發給天體物理學。 而過去四年,更是創下天體物理領域三次斬獲物理諾獎的記錄,這充分體現了該獎項對於未來宇宙探索的重視。
下面讓我們悉數回顧。
2020年:一半頒給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測”。 另一半由德國天文學家萊茵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列婭·蓋茲(Andrea Ghez)平分,理由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超大品質的緻密天體”。 (安德列婭·蓋茲為諾獎首位女天文學家得主)
2019年:三位科學家因”對我們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貢獻”而獲獎。 一半頒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教授,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蜜雪兒·馬約爾(Michel Mayor)教授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兼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平分,理由是”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2017年:頒給三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理由是「對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的決定性貢獻」。
2011年:頒給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索爾·佩爾馬特(Saul Perlmutter)、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布萊恩·施密特(Brian P。 Schmidt),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亞當·裡斯(Adam G。 Riess),理由是”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爆炸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2006年:頒給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和喬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理由是”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
2002年:一半頒給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雷蒙德。 大衛斯(Raymond Davis Jr。 ),理由是”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促使了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另一半頒給了美國華盛頓特區聯合大學的里卡多·賈科尼(Riccardo Giacconi),理由是”在發現宇宙X射線源中做出的貢獻,促使了X射線天文學的誕生” 。
1993年:授予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赫爾斯(Russell A。 Hulse) 和小約瑟夫·泰勒(Joseph H。 Haylor Jr。 ),理由是「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脈衝星,這一發現為研究引力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1983年:一半授予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大學的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理由是”對恆星結構和演變有重要意義的物理過程的理論研究” ;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那加州理工學院的威廉·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理由是”對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核反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1978年:一半授予蘇聯莫斯科蘇聯科學家學院的彼得·卡皮查(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理由是”在低溫物理學領域的基本發明和發現” ;另一半授予新澤西州霍姆德爾貝爾實驗室德裔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Arno Allan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理由是”發現了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1974年:頒給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賴爾(Sir Martin Ryle)和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理由是” 在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工作:賴爾的觀測和發明,特別是綜合孔徑技術;休伊什對發現脈衝星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文中所有圖片取自諾獎官網)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