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探討了恐龍不同成長階段對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
本週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分析了霸王龍在生命成長的各個階段的能量消耗,並將之現代食肉哺乳動物之間建立了類似的聯繫。在中生代的三個主要時期中(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食肉恐龍都對生態系統有著獨特的影響。不過考慮到成年恐龍的平均體型大小,圖表中的形態變化差距顯得相當矚目。
為何現代世界有著從小到大的各種體型的食肉動物,而恐龍時代卻出現了較大的“斷層”?
為了給出一個解釋,新墨西哥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物種形態理論(Morphospecies Theory)。
1993版《侏羅紀公園》片段(via)
過去幾十年,你或許已經聽說過新舊理論的大量碰撞。舊理論習慣於從每根骨頭來倒推一整隻恐龍的樣子,但Jack Horner 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新研究指出,雖然與其它物種相比,成體霸王龍的體型大到有些不可思議。但如果從它的不同成長階段來看,它反而很好地填補了從幼年到成體之間的各種尺寸差異。
Jack Horner: Shape-shifting dinosaurs – TED(via)
感興趣的朋友,可用心觀看Jack Horner 的18 分鐘恐龍形態TED 演講。或者移步至ScienceMag,查看《幼年恐龍對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報告。
原標題為《The influence of juvenile dinosaur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