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為小行星撞擊致恐龍滅絕的理論提供重要依據
據外媒BGR報導,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爭論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目前大部分人比較接受的說法是墨西哥灣的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戲劇性地改變了氣候,扼殺了大多數大型物種。現在,在撞擊現場的新發現已經與恐龍滅絕的時間線相吻合,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
自從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發現以來,人類就一直想知道這些巨大的野獸是如何生活的,最終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不復存在。幾十年前,一種理論開始顯得越來越可信。這個理論涉及到在墨西哥灣發現的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這個隕石坑足夠大,創造它的撞擊可能會極大地影響整個地球。
科學家們一直都知道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很古老,但由於撞擊與現今之間相隔了數千萬年,要確定撞擊發生的確切時間一直是個挑戰。時間線似乎是吻合的,但確鑿的證據卻很匱乏。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雜誌上宣布,他們已經將隕石坑中發現的小行星塵埃的化學成分與其他樣本進行了匹配,這些樣本的年齡與大滅絕的確切時間相吻合。
在全球範圍內找到的一些小行星塵埃,似乎緊接著就會有那麼多物種的大面積死亡,這已經是非常確鑿的證據了,但將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與這一事件聯繫起來就有點困難了。這項新研究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隕石坑內發現了小行星塵埃“具有匹配的化學指紋”,其在岩石內的深度正好符合化石記錄中恐龍滅絕的時間線。
至於那次撞擊是如何導致這樣一場改變世界的大滅絕,科學家們已經有了很好的想法。當小行星在撞擊後基本被蒸發時,該事件會引起大量的塵埃和碎片。所有這些塵埃會漂浮數十年,阻擋了來自太陽的光線,既改變了地球的溫度,也極大地影響了植物的生長。
當地球的部分地區開始迅速變化,並經歷大規模的植物死亡時,食草動物會受到嚴重影響。隨著這些動物的死亡,獵殺牠們的食肉動物也會因缺乏食物而最終死亡。
“如果你真的要把時鐘放在6600萬年前的滅絕上,你可以很容易地提出一個論點,即這一切都發生在幾十年內,這基本上是所有動物挨餓致死所需的時間,”共同作者Sean Gulick在一份聲明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