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破40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京召開《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0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對2020年全球航天活動進行盤點,並公佈了2021年航天科技集團宇航計劃。
人民日報客戶端余建斌
2021年,航天科技集團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其中,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天問一號、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等令人矚目。
2020年中國發射航天器次數和質量居世界第二
2020年,世界主要航天國家高度重視航天戰略地位,推進相關戰略部署。據《藍皮書》統計,2020年,全球共實施114次發射任務,追平1991年以來的發射次數紀錄,發射航天器共計1277個,創歷史新高。
其中,中國開展39次航天發射,發射89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03.06噸,較上一年度增長29.3%。中國航天發射活動繼續取得重大突破,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20年共實施34次發射任務,發射82個航天器,佔中國發射總數量的92.1%、發射總質量的99.2%,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宇航企業第一。其中包括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等備受關注的重大任務;研製發射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空間探測、導航、通信、遙感、空間科學、技術試驗等全部技術領域。
載人航天、北斗、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進展
《藍皮書》指出,2020年,我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專項穩步推進,航天技術與應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過去一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拉開了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圓滿收官,為中國長期穩定獲得高分辨全球遙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長征八號成功首飛,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
2021年我國發射有望首次突破40次重大任務多看點多
根據《藍皮書》,2021年,我國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天問一號到達火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繞、著、巡”探測;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要。這些重大事件將在2021年譜寫中國航天新篇章、創造中國航天新輝煌。
據了解,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其中,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預計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環繞火星成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後,於2月24日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千米、遠火點5.9萬千米、週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探測器將在停泊軌道上運行約3個月,進行科學探測,同時為2021年5月至6月擇機著陸火星做好準備。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已在軌飛行215天,距離地球2.12億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