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馬斯克與科學家發表新冠研究:有抗體,不意味對病毒免疫
近日,《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有一篇新的研究論文為我們理解新冠病毒引起的免疫應答提供了重要信息,尤其是感染新冠后,體內的抗體是否對一個人具有長期保護能力,這項研究提供了答案。
引人關注的是,這項工作集合了多個團隊的努力,不僅有來自哈佛大學Ragon研究所、布萊根婦女醫院、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和醫生,還有科技巨頭馬斯克(Elon Musk)及其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4000多名員工。
在這項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論文中,可以看到Elon Musk是合著者之一
“與SpaceX的這項合作匯集了免疫學家、流行病學家、分子和計算生物學家以及傳染病建模工程師,是跨機構和學科開展團隊合作的佳例。”研究合著者之一、哈佛醫學院的Eric Nilles教授評論說。
這項研究啟動於2020年4月,也就是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引起大流行的初期,當時人們對於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能夠起到多大的保護作用並不清楚,也不確定無症狀感染是否可以產生足以中和病毒的長效抗體。因此,研究人員最初的目標是測試感染者體內抗體水平隨時間推移的變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於是,這一合作項目很快招募了4000多名分佈在美國多地的SpaceX員工,自願每月進行血液監測。其中,有約300人感染了新冠,包括輕症和無症狀感染。研究人員對120人的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他們的感染情況和隨後的抗體水平。
採用多項複雜的技術分析了這些抗體的免疫應答後,研究人員發現,在輕症病例中,有較強症狀的個體出現了大量抗體,並發展出與天然免疫保護相關的免疫功能。具體來說,只有當免疫應答中包含了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抗體,並達到一定滴度,才能打開與持久保護相關的抗體效應子功能,例如病毒中和、特異性T細胞應答等。
相反,存在新冠抗體可以用來指示曾暴露於新冠病毒,但這一點還不足以確定是否具有長期保護,一些症狀較輕的個體產生的抗體較少,達到長期免疫閾值的可能性較低。
“擁有抗體的人,並不意味著將對新冠病毒免疫。”領導這項研究的Galit Alter博士總結說。“這項研究實際上告訴我們,重要的不僅僅是有沒有抗體存在,在保護性免疫應答的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抗體的數量和類型。”
隨著疫情發展,當二次感染病例逐漸出現,這些研究結果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再次感染。研究團隊表示還將繼續每月測試,監測二次感染,尤其是在突變病毒株傳播的情況下。
當下,全世界已有多款新冠疫苗問世,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還為指導接種提供了信息,比如可以用於了解哪些人的感染風險更高,應優先接種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Alter教授指出,“好消息是,在接種了兩劑疫苗後,大多數疫苗誘導的抗體滴度水平遠高於研究中測試的這些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