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頭髮絲還細能隨血流前進:微導管技術或成腫瘤“新剋星”
德媒稱,最新的微導管技術將對治療多種疑難疾病產生積極效用。德國《世界報》網站1月4日報導稱,微創手術方法的發展為腦部疾病的治療帶來變革:醫生通過血管將細導管推入受損的大腦區域。然而,大腦中的許多區域仍無法進入。一方面由於血管太窄,另一方面因為存在損傷的風險。如果必須沿著彎曲的血管向前推動導管,就可能造成極薄的血管壁穿孔。
報導指出,瑞士的醫療技術人員研發出一種極細的導管,甚至可以進入大腦的微細血管中。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的塞爾曼·沙卡爾帶領的團隊在專業期刊《自然·通訊》中寫道,將來這可能改善腫瘤、動脈瘤或中風的診斷與治療。
該團隊解釋說,血管系統為全身提供氧氣和其他物質,這使醫生有機會藉助導管到達很多部位。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在一份通報中援引沙卡爾的話說:“由於現有的工具較為笨重,大腦的大部分區域是無法進入的,在不損傷組織的情況下探索微小而層疊交錯的大腦血管系統是極其困難的。”
目前,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基於新導航方式的非常靈活的微導管。這種導管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製成,截面直徑為4微米到25微米,比平均直徑約70微米的頭髮絲還要細。導管被注入血管後,即使是在最彎曲的部位,也會跟隨血流前進。由於導管端頭帶有磁性,因此在需要時,可通過計算機控制的磁場將其導入岔路血管。
報導介紹,研究人員已在不同直徑的人造系統以及一隻分離的兔耳的血管內將導管引至不同的目標位置。科學家們寫道,原則上可以對流速和溫度進行測量,也可以將治療藥物送入大腦或視網膜組織。
沙卡爾解釋說:“我們可以想像,手術機器人使用由核磁共振成像或計算機斷層掃描製成的血管系統詳細圖,引導設備自動到達目標位置。”這種導管目前尚未在生物體內進行測試。
德國哥廷根大學附屬醫院的法伊特·羅德認為這項研發非常有趣且技術巧妙。這位並未參與該研究的神經外科主任說,這種導管或可用於腫瘤的化療。他說:“我認為這或許是可行的。”但這位專家表示,最終仍需闡明這種導管的應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