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不回家過年我選擇除夕值夜班賺三薪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無疑是非常特殊的一段記憶。在“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下,很多人選擇原地過年。不僅春節,在2020年過去的一整年裡,他們的工作、生活也深受疫情影響。鈦媒體和幾名北漂的小伙伴們聊了聊他們的故事,聊了聊他們的奮鬥之路、孤獨生活。
有人是人生第一次不回家過年、有人除夕夜堅持值夜班為了掙三薪、有人新婚和老公一起原地過年、有人成功跳槽薪水翻倍、有人深夜獨自去醫院掛急診。
故事一
從家郵寄來的自製熏肉,是父母送我的過年禮物
我叫吳煩惱,95後,前媒體人,現在是一名互聯網民工。
老家在河南鄭州,來北京工作快三年了。這是我第一次不回家過年,也是人生經歷的第一個不團圓年。
之所以選擇原地過年,是因為擔心路上有被感染的風險,再加上返鄉需要做多次核酸檢測覺得實在麻煩。我計劃等疫情緩和一些,休年假回去看爸媽。
對我來說,年不一定非要是特定日期,只要回家,爸媽在,能一起吃團圓飯就算過年。
決定不回家過年後,我其實特別擔心爸媽心裡會不舒服。跟爸爸視頻準備告訴他們這個消息前,我已經想好要怎麼為他們做心理建設了。結果我爸當時在取快遞,簡單回答道“不回來就不回來唄,能有什麼辦法,我進電梯了,掛了啊。”
爸爸的回答和我預料的很不一樣,不過這樣的輕鬆口氣反倒讓我覺得更安心一些。實際上,我能感受到爸媽的傷感,儘管他們沒說什麼,卻一直叮囑我:“一個人也要好好過年,要買新衣服、要吃好吃的”,語氣中夾雜著擔心。
爸媽對年很有儀式感,很重視,所以我知道他們其實特別希望我能在他們身邊。但畢竟因為疫情這種客觀原因也沒辦法,大家都要接受。
他們給我寄來了我最愛吃的他們親手熏的臘肉、曬的鹹魚。我用臘肉炒了土豆片,每一塊都得多嚼幾口才捨得吞嚥。
吳煩惱做的熏臘肉炒土豆片。(圖/採訪者供圖)
味覺承載著一種特殊記憶,比回憶更立體,比想念更深邃。一旦香味飄起來,便會成功勾起家的味道,恍惚驚覺自己又離開父母在外漂了一整年。
過年期間我選擇留在公司值班,大年三十值了夜班。想著畢竟也不回老家過年,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來值班賺三薪。
不過我還是很有儀式感的,想著畢竟過年嘛,所以很早之前就和同事們約定除夕夜一定都要穿紅衣服,晚上11下班之後,我們還一起吃了年夜飯。
因為之前北京的疫情比較嚴重,所以今年我們公司留京過年的同事非常多。部門五十多人,有四十多人都主動報名申請春節假期輪班值班,導致最終報名人數遠遠超過實際需要的人數。
尊重新年儀式感,我還買了很多花,選的都是紅色的,有玫瑰、臘梅、非洲菊。看著這些花覺得很有生命力,希望自己新的一年也如這些美麗的花一般熱情、陽光、積極。
我還清楚地記得去年年夜飯,一家人一起一共做了十幾道菜擺上了滿滿一桌。全家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晚。最快樂的事就是吃完年夜飯和家人一起打麻將,贏錢輸錢都無所謂。我記得去年我輸了1000多依然超級快樂,因為和家人在一起。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長大後覺得過年已經沒有什麼年味兒了,現在與其說是喜歡過年,確切的說是喜歡和爸媽團聚。北京的年味幾乎看不見,樹上雖然掛了大紅燈籠,但是在我看來和路燈差不多,老家至少還可以聽見新年的砲仗聲。
我的想家思念,它不會因為節日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節點,可能有時候就是很平常的一天沒有理由、無關情緒,會突然哭了。我記得有一天手機隨機播放到梁博唱的《想念》,裡面的歌詞這樣唱道:
其實孤獨從來都和那些節日無關
像外面曾與我無關
……
想念冬天的雪
也想念家人的暖
手機放著這首歌,旋律歡快無風無雨,卻雲淡風輕地唱著我那一刻對家人重重的想念。
跳槽後公司內捲嚴重,但工資翻倍,我終於捨得為自己買大牌護膚品的正裝。
2020年如果要為自己打分的話,我覺得自己是一名及格的成年人。因為這一年經歷挺多的,蛻變得也很快,工作、生活雙雙升級打怪。
工作上,我跨了行、跳了槽、領了翻倍的薪水。
生活上,我更自洽,更能適應孤獨。
疫情期間,我換了一份工作,工資漲了之後我更捨得為自己花錢了。我買了很多以前不捨得買的護膚品,擁有了人生中第一瓶正裝“神仙水”,而終於不再是小樣裝了。
儘管職場內捲很嚴重,在競爭機制下看同事做事情本能的想要去做更多,但是我還是在努力讓自己盡可能保持鬆弛,避免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
北漂的孤獨是無聲的醫院長廊,那裡飄滿消毒水的味道。
去年有一晚,我身體不舒服一個人去醫院掛急診。對醫院非常陌生,手忙腳亂不曉得該去哪交單子、去哪找醫生,加上路痴,我迷失走在醫院的長廊裡。
我一個人停在那裡,感覺走在一個充滿消毒水味道的盒子裡,怎麼也找不到科室。那一刻感到絕望又十分恍惚,好像周圍的一切都特別不真實如夢境一般,我被困住了。那里四通八達,但是我卻不到迷宮的出口,又不得不繼續尋找。
找著該去哪交單子、該去哪找醫生,一步一步看病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更無堅不摧也更孤獨了。走出醫院大門的瞬間,我知道自己長大了。
吳煩惱2021年設定的計劃清單。(圖/採訪者供圖)
去年我給自己立的flag全倒下了。比如每週五天在12點前睡覺、每周保證六天吃早飯、每個月要出去逛一次、每個月看兩本書……於是,我越挫越勇,今年又重新列了新的新年計劃:帶爸媽去做體檢、早睡、健身、旅遊、讀書、攢錢等等,當然首要願望還是希望疫情趕緊結束吧!
故事二
原地過年對我來是“減負”,因為不用再“趕場”了
我叫一德,今年40歲,目前在北京工作,從事IT行業。
我工作的地點在朝陽區,我住在丰台區,所以每天早上都需要從北京棋盤形路線圖的東南角趕去西北角,通勤時間一個半小時。
2012年12月,正值“世界末日”傳言達到沸點的時候,我正式開啟了我的北漂之旅。我還清楚的記得剛到北京的第一天,那天有霧霾,天灰濛蒙陰沉沉的,目之所及處一無所見。
我拖著行李箱,在心裡對自己暗暗喊話為自己加油打氣:就算是世界末日,老子也要盡全力奮鬥,好好拼一把!
一晃,今年已經是我北漂奮鬥的第九個年頭。我在北京早已成家有娃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我和妻子、女兒選擇原地過年。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留京過年,去年因為疫情,我們也沒有回老家過年。因為孩子還很小,擔心有被感染的風險。
過年不回家對我來說還挺“減負”的,因為每年過年實際上像是在趕場似的,身體消耗比平時工作還累。我和妻子老家都在山西省,但是我們處於不同市區,之間相隔大約335公里。每年都是先在我父母家呆兩天,再趕去她父母家呆兩天,再匆匆趕回北京。
疫情好像把這種匆匆的節奏調停了,慢下來的感覺其實挺好的。我如今對過年幾乎沒有任何期待,不過每年能在過年的時候陪陪雙方父母,還是挺知足的。
常年在外工作,重心也放在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上,和父母的共同話題變得越來越少,偶爾還會變得不耐煩。還記得小時候總是圍繞著他們轉,可如今完全反過來,每到過年回家都被他們團團圍繞著。
到了40歲,上有老下有小,經濟生活上的壓力並不小。去年疫情期間,我辭掉了做了7年的工作,換了一份新的。
因為我發現隨著疫情的到來,整個公司環境和氛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人開始藉由疫情開始摸魚混日子了,以前團隊之前的激情、碰撞討論、互相鼓勵統統消失了。
相反,每天開始不停地開會,並且都是一些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純粹浪費時間的會議。綜合種種原因,我決定換一份新的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新的環境,一切要重新開始,但是新公司的機制與氛圍是我喜歡的。雖然很辛苦,但是給我帶來莫名的興奮感,重拾充實奮鬥的感覺。
去年一年,受疫情影響,我出差的次數少了三分之二,以往每年出差的時間至少要佔據200天左右。還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我每每出差回來之後,她會站在門口瞪著眼睛不友善地問我:“你是誰啊?”,搞得我哭笑不得。希望今年有更多時間可以多陪陪她,畢竟孩子長大得太快了。
一德家做的年夜飯。(圖/採訪者供圖)
今年在北京過年,老婆好早前就提前備好了豐盛的菜譜,按照菜譜給全家做了一桌年夜飯。她很重視儀式感,我們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來。
如今過年對我來說最快樂的就是意味著,365天中,我終於有7天自由時間可以不用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整理攝影集、寫字。
人至中年扛住壓力大聲吶喊:要在悲觀聲浪中找尋樂觀。
我覺得儘管疫情還在影響著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儘管自己也人至中年,但無論如何還是要保持一份樂觀。
我很喜歡一本書叫《悲觀聲浪裡的樂觀》,它講的是民國初期很多人覺得外部環境不好,對此非常失望,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渾渾噩噩地活著。但實際上在此變革時期,依然有很多人產出豐富的碩果。
這本書常給我力量,提醒我縱使環境再令人感到悲觀,也要積極面對、要心存樂觀,保持進步。我覺得不僅心態應該如此,對待工作、對待新年也該如此。
2020年,很長一段時間很多行業處於停擺的狀態,這是一種致命的打擊,常令我感到無力。這一年中,我自己的工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動。
2021新的一年,面對新的環境、新團隊,很多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必須積極向上,要有勁兒在,不能散架子。
故事三
新婚的我,和老公在北京原地過年
我叫寺喵,今年正式邁入30歲,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不回老家過年。
我在去年與10年戀愛長跑的男朋友結婚了,於是今年我在北京有了我們自己的小家,和老公一起在北京過年。不回家過年這件事,對我來說其實還蠻新鮮的,沒有特別多的失落感。
我們公司倡議我們留在原地過年,同事絕大多數都不回老家。疫情下返鄉這件事確實變麻煩了,我很擔心萬一政策有什麼變化,年後回不來會耽誤工作。
我老家在山西,通往我們老家的那輛動車今年因為買票人太少已經停運,我原本定好的車票也只好退掉了,所以我也決定今年過年留在北京。
從去年開始的疫情對我影響挺大的,我們公司調整了戰略方向,我主動申請了轉崗,做了一些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此外,原本要舉辦的婚禮也推遲了。
爸媽聽說我過年不回家還挺理解的,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開心,反而安慰我說,“要多次進行核酸檢測又要各種有證明,太麻煩了,別回來了。”
我還有一個親姐姐,慶幸自己不是獨生子女,有姐姐陪伴爸媽一起過年我覺得更放心一些,怕他們不好受。不過爸媽還是念叨說,“畢竟家裡邊少了一口人,就少了很多過年的氛圍。”
往年每年回老家過年,我都會帶一些北京特產:烤鴨、稻香村糕點、天福號熟食各種都會買一些帶回去給家里人吃。而父母往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活了,等我回到家,家裡已經炸好的腐乳肉、油花花等各種美食都可以直接上手吃。
因為長年在外面工作,一年到頭假期並不多,一整年算下來在家里呆的時間可能都不超過半個月。所以過年讓我覺得開心的就是能和家人呆在一起,哪怕什麼都不做也很開心。
今年在北京和老公一起過年,我們在網上買了很多預製菜,這樣我和老公只負責做一些簡單的家常菜就可以了,那種複雜的大菜就交給預製菜。
我們準備年後等疫情更緩和一些,錯峰迴家看爸媽。
2020年,我成為了一名的妻子,我和老公在北京有了我們自己的小家。我多了新的身份,也對北京多了更多歸屬感。當然相應的,現實生活的壓力變得更大,因為我們要還房貸。
不過壓力有轉換成動力,工作似乎更有奮鬥勁頭,生活更有目標和奔頭了。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透由目標感人變得更有定力。
30歲,對我而言是一個分水嶺,整個人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邁入30歲前,說實話我只想著對自己負責,可是進到30歲之後,我會想著對另一半、父母、我們的家負責,身上的擔子也變得更重了。
2020年,我選擇走出舒適圈,主動要求轉崗,主動去做一些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2020年,覺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工作生活,一直馬不停蹄忙著播種,希望之後會逐漸開始有收穫。
2020年,一年多的時間,好像大家已經習慣了疫情下的日常。但實際上很多人的工作、生活都不在正軌上,我自己也是。因為疫情出差少了很多,我們的新房裝修不斷推遲,近一年還沒有完工。
對於2021年新的期待就是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所有東西能回歸正軌。希望早日舉辦一場婚禮,早日住進裝修好的新家裡,開啟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