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短片成營銷標配但刷屏盛況難再現
年關歲末,一批賀歲短片又成為品牌營銷的生力軍。隨著近年來《啥是佩奇》《巴依爾的春節》等短片帶動社交事件,賀歲短片營銷漸漸成為國內越來越常態化的打法。蘋果連續三年《三分鐘》《一個桶》《女兒》三部短片分別成為話題中心,每年的新片已成為一批人的期待。
文丨犀牛娛樂,作者丨胖部,編輯丨夏添
今年也不例外,各大品牌方紛紛碼齊陣容上線新作。如支付寶的《望》,京東出品的《頂牛》,都湊齊了實力導演加演員的陣容,並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資源位連續多日推廣;蘋果公司的《阿年》天然成為許多果粉和行業人士的期待,也是在社交媒體被分享最多的一部。
但目前無論哪部,似乎都未能如前兩年一樣刷屏並製造社交事件。
從參與陣容來說,較前兩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導演如王家衛、張大鵬、王子逸等、演員如陳佩斯、劉佩琦、金世佳等都有不錯的大眾認知和話題熱度,短片數量也出現了指數級增長。但受眾在今年似乎已經失去了積極參與的意願。
短短三年,短片營銷的風口就過去了?
每逢佳節必短片,三年營銷成標配
2019年初短片《啥是佩奇》的成功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截至當年春節前,微博話題#啥是佩奇#閱讀量達到16.4億,貓眼專業版上想看數據日增破五千,預售票房直接提升到2223.4萬。
這樣的熱度顯然可遇不可求。也是從這開始,國內在新年賀歲期間推出短片進行營銷,已經成為各公司、地區或單位輸出品牌的熱點選擇。《啥是佩奇》後不久,許鞍華為支付寶打造的《七里地》也帶動了一波關注。
從營銷行業的角度看,短片營銷由來已久,但因其製作成本和時間的要求,通常作為新品上市或週年慶等節點的關鍵動作,像中國市場這樣,在過年節點集中釋放統一主題的短片,也是世界範圍內比較少見的行業案例。
2021年,這種風潮在進一步擴大,初步統計拍攝短片的品牌方多達上百家,儼然有了某種品牌標配意味。其中有支付寶、五芳齋這樣已經連續三年拍攝的“資深玩家”,也有百草味、奧利奧、知乎等剛剛加入的品牌方。
內容上的共同點也比較明顯,往往以“回家”為主題串聯親情故事,延續《啥是佩奇》城市化時代下人與故鄉的牽絆為主要矛盾,以鄉村為回歸親密人際關係的夢幻島。如《望》《阿年》和奧利奧的《三仙歸洞》等都是如此。結尾,則往往以漫天煙花里的一頓年夜飯作為結束。
如果對這些內容的主要賣點做一梳理,大概可以分為故事導向、名人導向和產品導向等分類。
故事導向類主要以輸出一個具有情感普適的故事為賣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啥是佩奇》。支付寶近年的作品也都是此類,以今年的《望》為例,講述在大山里的爺爺為了能看當宇航員的孫子一眼,做太空望遠鏡、放風箏折騰了個遍,親情和友情的渲染都十分動人。
也需要看到,這類短片的營銷難度相對比較高,往往需要依賴社交平台上的用戶作為自來水承接熱度,實現營銷效果轉化,所以對內容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名人導向比較簡單,即導演或主演具有強大眾認知,能夠在社交媒體上帶動話題。2020年初就有寧浩的《巴依爾的春節》,還有張藝謀為別克拍攝的四支短片。今年比如陳佩斯和陳大愚父子出演的《頂牛》,請來《啥是佩奇》的導演張大鵬操刀;又如王家衛為梅賽德斯奔馳拍攝的《心之所向》。
產品導向最典型的就是蘋果,2018年以來分別邀請陳可辛、賈樟柯等操刀短片,展示蘋果手機拍攝功能的“天花板”。今年的《阿年》請來了前年以《別告訴她》成名的華裔女導演王子逸,以iPhone 12 Pro Max拍攝。
這一類作品對品牌本身俱有較高要求,比如蘋果具有穩定的市場受眾和用戶認知,作為品牌本身就具有如名人一樣帶動關注和話題的影響力,而且通過連續四年的輸出培養受眾習慣。
而在以主要賣點打開影響後,無一例外的,最終決定是否能在社交場域實現用戶擴散,仍然要靠內容說話,這也是內容營銷共同的特點。在這一前提下,隨著用戶越來越成熟,產品融合是否巧妙、故事情感是否自洽、細節是否到位等等,也成為用戶衡量一支短片質量的要素。
刷屏難再現,短片營銷風口過去了嗎?
今年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集體刷屏的盛況,問題是否出在內容質量上?
應該說問題是存在的,以蘋果的《阿年》和京東的《頂牛》為例,豆瓣評分分別為4.5分和5.4分。可以參考的是,《啥是佩奇》《巴依爾的春節》評分分別為7.6、7.7。
這兩部短片的問題或許都出在“懸浮”二字。對《阿年》最大的質疑就在於看起來更像對於鄉村的想像,父母極為耐心地用童話給孩子營造想像的世界,整體創作思維非常美式;而《頂牛》裡父子矛盾的設計,則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完成紓解,故事很難實現對觀眾的情感觸達。
更大的問題或許在於市場環境。
根據微信指數和百度指數,參考2019年初的《啥是佩奇》對目前幾部頭部資源的短片做一觀察,可以看到明顯差距。今年相對熱度最高的《阿年》,也始終未進入微博熱搜前列。
這種下降的原因其實不難看到,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內容的多方面飽和。
首先是從內容來說,已經形成製作套路的賀歲短片很難實現新突破。比如今年美的小家電和“和平精英”聯合出品的《吃啥子雞》,核心概念和《啥是佩奇》完全如出一轍,根據老年人不知道什麼是“吃雞”展開故事,巧的是半個月前科大訊飛的短片也用了一模一樣的梗。
窗花、煙花、鑼鼓、年夜飯……觀眾看多了這些內容難免審美疲勞。當故事本身失去說服力,觀眾的共情感和記憶度會大大降低。
其次從市場角度說,平心而論,如《望》《三仙歸洞》等內容如果在2019年推出,是大概率可以沖擊話題破圈的,但如今不但用戶的口味已經被養刁了,短片市場的集中輸出也造成了強烈的競爭。這樣的內容消費對於用戶又並非必需。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資源位的大量曝光或許反而有反作用。
而這也是娛樂大環境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用戶滿意閾值的拔高。相比於曾經容易打開話題度的市場環境,在各種娛樂信息衝擊下,用戶進行內容分享的意願和習慣也都在改變。
最後,營銷思路的僵化也是主要原因。從《啥是佩奇》到目前,短片的傳播路徑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基本以各APP的資源位進行傳播,進而期待自來水帶動熱度。目前看梅賽德斯奔馳請王家衛拍攝《心之所向》在抖音製造話題、帶動用戶參與挑戰賽倒是一個突破,但內容本身的熱度可能限制了傳播效果。
短片的傳播能效在下降,一方面是製造和傳播話題的能力,一方面是短片營銷本身的性價比。如果依然視短片傳播為一種快速打開市場、搶占用戶心智的突擊力量,在2021年恐怕已經不再適用。
短片營銷未來:常態化、精品化、類型化
那麼,短片營銷還有價值嗎?
從營銷內容的角度看,精品短片的內容容量和用戶影響力,相較於普通的視頻廣告的效果顯然有著巨大優勢,觀眾對故事通常會更容易產生興趣。短片雖然營銷成本高一些,但其打造營銷事件的概率也更高,目前來說優質內容的營銷效率還是有著差異化優勢的。
從市場來看,短內容也非常符合當下用戶的使用習慣,不但大眾認知在提升,各種長短視頻平台對於優質短內容也都有著較強的需求,品牌方可以拿到比較好的合作和推廣條件。可以判斷相比三年前,短片營銷的門檻反而是降低的。
從行業來說,短片製作也在越來越成熟,短內容興起讓更多團隊具備了操盤短片製作的能力,更多大導演也願意以這種方式在長作品間隙實現曝光,製作門檻也在降低。
目前賀歲短片營銷主要的問題,恰恰在於“春節檔”所具有的傳播熱度令人難以割捨,品牌方尋求最佳性價比,結果造成了行業內捲。
或許短片營銷本身作為傳播風口的時間已經過去,但作為一種營銷產品,下一階段的前景還是可以期待的。當然還需要調整營銷思路。
首先是常態化,無需去賭一炮而紅,可以把營銷動作分散到各個時間,配合公司的關鍵營銷節點實現其價值。比如去年9月李宗盛為奔馳製作的《雖坐擁珍物,寧虛懷若谷》,關於成功與挫折的表達也帶動了相當好的營銷效果。
其次是類型化,脫離目前大量聚焦春節的同質化泥淖,開放視角後其實有更多可能的空間。比如阿斯頓馬丁,歷年來的短片多少有帶有懸疑和間諜色彩,而這種內容顯然不適合在春節輸出,在其他時間點則會深度觸達目標用戶。
精品化也是必然選擇。從劇本到製作,都需要更接地氣、更具共情點的內容創作,不刻意追求鄉村生活和職業想像,充分發揮創作者能力,以保證內容完成度為前提。正如前文所言,好的短片目前並不缺市場。
整體來說,短片營銷還需要進一步走向成熟,在各個維度上以精細化運作打開市場。未來賀歲短片的“春節檔”應該還會長期存在,但扎堆情況或許會有所好轉,在這個修羅場,如果能出頭也只能是頂級頭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