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准備怎麼飛?環火軌道簡述
天問一號於7月27日發射,啪的一下,很快啊,2月10號就要進入火星軌道了。火星畢竟是四十多億歲的老同志,沒有閃,這下要被天問一號看光光了。作為咱們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第一枚外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標誌了我國航天技術的最尖端。天問一號現在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小編,作為一名航天愛好者,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傾吐欲,想與大家分享一點有關於天問一號的小知識。
天問一號是怎麼進入環火軌道的?這個環火軌道有什麼特徵?這樣的軌道能用來做什麼?
01
如何入軌?動量的“小”把戲
大家大概已經通過新聞知道——天問一號將會通過三次“近火點”的火箭點火,將自己固定在一個穩定的火星軌道上。
為什麼是近火點呢?為什麼不是軌道上的任意一個點呢?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關於動能和動量的“小把戲”。
圖注:牛頓擺,動量守恆的“把戲”。
我們在高中就已經學習過“機械能守恆”的定理。對於一個物體來說,其動能和引力勢能的和,被稱為是機械能。機械能的具體大小是依賴於參考系的,首先它需要一個提供強大引力的天體,比如地球或者火星,其次其動能也是相對於這個天體而言的。
如果我們取距離地球無窮遠處,一個特定物體的引力勢能為“0”,那麼,在距離地球任意遠的地方,引力勢能將是一個負值。而這個特定物體相對於地球的動能將始終是一個正值。採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將能夠很輕易地通過二者的和,即機械能,來確定這個物體能否被引力捕獲。機械能小於0,動能無法克服引力勢能,物體被捕獲,軌道形態為橢圓(當然,也有可能會撞上地面);機械能大於0,那麼動能可以完全克服引力勢能,物體逃逸,軌道形態為雙曲線。
圖注:旅行者1號在飛掠木星的時候,可見其雙曲線逃逸軌道。
對於火星也是一樣。天問一號來自於地球,造訪火星,也就是說,他本來是屬於“火星之外的”。如果以火星作為參考系,按照前文所述的計算方法,顯然,其機械能是大於0的,如果不能想辦法“減少機械能”,那麼,天問一號就只能“飛掠”火星,再次逃逸,而非進入環繞的軌道。
怎麼做呢?剎車。
當今航天器的剎車方法主要有兩種,利用行星大氣層阻力和空氣動力的“大氣剎車”,和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向推進剎車。
圖注:MRO(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正在進行大氣剎車。
美國人對火星的大氣環境已經摸得比較熟了,這次他們的火星車將會直接採用大氣剎車,一步到位,將“毅力號”火星車從逃逸軌道,減速到環繞軌道,再減速到亞軌道,然後著陸。
但是天問一號不行。一方面,天問一號分為軌道器與著陸器(巡視器)兩大部分,軌道器要長期留在火星的穩定軌道上,不能一股腦地剎車;另一方面,我國對於火星大氣環境,包括密度分佈、溫度分佈、風場等等都知之甚少,美國在公開論文中給出的數據不夠精細,也不能輕信。所以,天問一號實際上完全是採用火箭發動機反推剎車的方案。
反推剎車雖然聽起來粗暴,但也有諸多的講究。這就要回到“機械能”這個問題上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火箭發動機噴出的物質,會形成反沖力。這種反沖力會改變火箭的動量,而不是動能。設反沖力為F,火箭點火時間為t,航天器質量為m,初速度v0速度變化量為Δv。
那麼根據動量守恆定理:
而火箭動能的改變量則為:
可以從公式裡明顯地看出,火箭點火時,初始速度越快,同樣的點火時間所改變的動能就越多!也就是說,飛船飛得越快,動能越大,火箭剎車效率就越高!這,就是動量和動能耍的一個“小把戲”。
這種效應被稱為奧伯特效應,由德國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提出。
機械能由引力勢能和動能組成,大家想想,天問一號在飛掠火星的時候,什麼時候引力勢能最小,動能最大呢?
那當然是距離火星最近的時候!也就是近火點。
02
極地軌道?長啥樣?
第一次剎車,就發生在2月10日,大致於天問一號與火星的最近點處。這一次剎車將使天問一號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此後還會有兩次軌道機動,將會把天問一號固定在一個橢圓近極地軌道上。目前,由於天問一號正要執行相關的軌道機動,具體的軌道特徵我們還不明確。按照計劃,這個極地軌道的傾角大約86.9°。
圖注:天問一號原計劃的軌道機動計劃。與當前最新公佈的並不完全相同。不過,最終的265X12000km的科學任務軌道,與目前的計劃是一致的。
火星大約每24小時37分鐘自轉一周(一個火星日),天問一號停留在極地軌道上,火星的地表就在下面一直轉圈圈。極地軌道使得天問一號得以充分了解整個火星的全貌。
在前三個月裡,天問一號停留在這個軌道上,不斷地分析下方地表的情況,通過拍照、雷達、紅外干涉的方法,摸清楚地形地貌、大氣特徵、風速、氣候。然後找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並且沒有沙塵暴的天氣,降低軌道,把著陸器扔出去。這個日子大約在今年的五月份,那個時候火星北半球進入初夏,氣候相對穩定。
圖注:好奇號火星車進入火星大氣層的動畫模擬。到時候咱們的天問一號火星車也要來這麼一遭。
扔出著陸器,天問一號軌道器又會抬升軌道,直到進入一個近火點265千米高度(距離火星參考平面),遠火點12,500千米的橢圓近極地軌道。
這個軌道是精心設計的——相關文獻顯示,這個軌道,是一個“信號中繼軌道”。
小編我大致算了一下,這個信號中繼軌道,其軌道周期剛好是三分之一個火星日。因此,在一個火星日內,天問一號的軌道器將會繞火星整三圈。也就是說,會在天問一號著陸器的頭頂飛過三次。這很重要——天問一號火星車只需要每天定時定點抬頭看看,就能跟地球“打電話”了。
在天問一號火星車的主任務週期內,軌道器的科學任務將是次要的,而中繼任務將是主要的,他將搭起火星車和地球溝通的橋樑,讓地球上的我們能夠“看見、聽見”那遙遠異星上的故事。
圖注:天問一號軌道器搭載的科學載荷。第一行:載荷控制器、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第二行:火星礦物譜儀、火星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第三行:磁通門磁強計電子學箱、磁通門探頭、火星軌道科學勘察雷達主控制器。(Zou,2020)
在天問一號火星車任務結束之後,天問一號軌道器也會將軌道降低至最終的265X12000km,這個軌道被稱為“科學軌道”,將被用於後續天問一號軌道器的具體科學測量任務。
03
科學測量?高橢圓軌道很重要
火星的科研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而且隔行如隔山。於是小編決定只講自己了解的——火星的磁場。
火星有一個很獨特的性質:沒有內生磁場。
我們知道地球是有內生磁場的,而且很強。那是一個偶極磁場,在地球兩極地區大約能到達65000nT左右。就算是北京,也有大約40000nT。
而在火星,內生磁場基本沒有,只有岩石圈有一些剩餘磁場。
地球上,磁場抵禦了太陽風。而在火星上,太陽風長驅直入,直接就吹拂在了火星的電離層上。
電離層的電導率非常高,相當於是良導體,在太陽風磁場的吹拂下,會產生抗磁性。從而,太陽風磁場的磁力線就被拉伸,彎曲,就像一縷髮絲,披散在火星的大腦門上。
圖注:太陽風磁場與火星電離層相互作用。本圖視角為從北極向南極看。(Brian,2006)
比較奇妙的是,由於火星內生磁場可以忽略不計,太陽風磁場的主要方向又是東西方向(平行黃道面方向),因此火星電離層附近的磁場,也是東西方向的,與地球完全不同。
這縷髮絲飄逸不羈,火星是留不住他的,於是這髮絲漸漸向火星的南北兩極披散過去,最終離開火星,回歸行星際空間。
但這縷髮絲燕過留痕——它帶走了火星的氣息。
就像“搓澡”一樣,這太陽風磁場從火星電離層上一路“搓”過去,帶走了很多火星電離層的成份。現在,科學家們猜測,火星大氣和水的蒸發,就與前述的作用很有關係。
不過問題來了——以前的成功的火星軌道器,可沒有為這個科學目標專門設計過!
圖注:截止目前最先進的火星軌道探測器,NASA的MAVEN。它雖然具備探測火星磁場的儀器,但是軌道高點只有6000km,高度不足以測量火星磁尾。
以前大家最關注的就是火星表面,以及大氣層內的科學特徵,並不是十分關注電離層和磁層。所以,過往的探測器,很少有軌道設計成如天問一號軌道器一般,“極端”的高橢圓軌道的。他們的軌道高點都不夠高,以至於無法勘察到火星磁尾的磁場,因此無法研究太陽風那縷“髮絲”離開火星時,會有什麼現象。
直到近些年,大家越發關注火星上剩餘磁場、電離層、太陽風磁場共同作用對火星環境變遷的影響。天問一號將成為近20年來首個,既能測量近火空間磁場特徵,又能測量火星磁尾的火星探測器!
為此,天問一號軌道器搭載的磁強計,將採取如圖的測量模式:
圖注:火星磁強計的測量模式:軌道近拱點的2小時,和軌道遠拱點的1小時,採用32Hz的高采樣模式,其餘時間採取1Hz的低採樣模式。(Liu,2020)
可以看出,空間物理科學家最關注的,正是火星近表的磁場,和火星磁尾的信息。這裡,說不定還會有很大的科學發現,有可能可以揭示行星磁場演化消亡的機制、解讀火星氣候的變遷過程,並且對地球的環境變化做出預言。
聽起來很寬泛?那就對了,畢竟這一切,目前還都蒙著神秘的面紗。
當然啦,天問一號作為我國的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其最主要的目標,直白地說,就是“成功”二字。只要能夠成功入軌、成功著陸,就是最重要的成就。作為延伸任務的科學探測目標,在這次任務中,是第二重要的,需要等待前序任務都圓滿成功後,再擇機實施。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一年至兩年裡,中國的行星探測科學產出,將會呈現井噴式增長——火星,我們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