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帶給芯片廠商的啟示: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近日,蘋果公司報告了多年來最好的季度業績,它在各個業務領域均享有實力,但主要的推動力還是iPhone,iPhone仍占公司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報告指出,iPhone帶來的收入在去年12月季度同比增長了17%,達到創紀錄的656億美元,這主要歸功於秋季新iPhone 12的發布。
每部iPhone手機都是由數十種細小的零部件構成,藉著iPhone驚人的銷量,不但將蘋果公司市值和現金流推向了一個巔峰,順帶著也給蘋果供應商帶來了龐大的收益。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曾經高度依賴蘋果的供應商——Dialog正式賣盤。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大客戶在給企業帶來風光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而生。
風光的蘋果供應商
專門研究射頻芯片的Skyworks上週報告稱,公司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69%,至15億美元,比華爾街的預期高42%。自該報告以來,該股已上漲了15%。Cirrus Logic公司的芯片用於音頻編碼。該公司週一下午報導說,其四季度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達到約4.86億美元。
高通公司(Qualcomm)也將要發佈業績報告,因為他們最近在iPhone的調製解調器芯片中奪回了位置。因此根據FactSet的預計,高通公司的芯片組收入將同比增長80%。
打入蘋果供應鏈,對於廠商來說,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因為,進入這個系統能夠給他們帶來很多好處:
首先,蘋果將資金流前移,為供應商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這對於接下一筆訂單就要提前付出一大筆採購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供應商來說簡直是福音;
其次,服務於蘋果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這對於製造商來說十分重要;
再次,獲得的利潤較高。儘管蘋果對供應鏈的整合,給蘋果帶來巨大的利潤,其代工廠商分得的利潤份額相對渺小,但在絕對額上並不低;
最後,和蘋果這樣的強者合作,能夠大大提高供應商的水平。蘋果通過嚴格的標準控制,提高了代工廠商的生產水平和技術開發水平,教會了他們如何生產一個高質量的產品。同時,與蘋果合作將極大地提升廠商在業界的地位:如果它們是蘋果的供應商,那麼它們就會被看作業界一流的廠商。替蘋果做過代工的工廠由於發展出了頂尖的設備和流程控制,所以也比較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訂單。
在這樣一種強大誘惑的推動下,不少元器件供應商由開始給蘋果及其他廠商供貨,變成最後“只給蘋果一家供貨”。每當蘋果推出新產品之際,“蘋果概念”就推動部分上市元器件廠商股價大漲。而這,也造成了蘋果供應鏈中廠商的依賴程度不斷上升。
我們不能武斷評判這種現像是好是壞,但對於在供應鏈中的廠商來說,就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依賴程度日益增長後,蘋果任何調整供應鏈的行為都對其中的廠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蘋果自研某些元器件之後,供應量廠商更是大起大落。
風光背後
2011年,蘋果曾經向夏普公司提供10億美元,用於建設iPhone4液晶顯示屏工廠。後來由於iPhone4的銷量未達預期,夏普最終被迫暫停該條生產線,造成不小虧損。
2014年,蘋果藍寶石合作夥伴美國GT公司突然宣佈公司破產,原因是蘋果原先計劃推動GT公司為其生產藍寶石屏幕,但最後卻沒有在iPhone 6上使用藍寶石屏幕,因此造成GT公司新建的代工廠被迫關閉,脫離了蘋果這個唯一的大客戶GT公司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同樣是2014年,蘋果為了升級換代,更換觸控面板供應商,這直接導致代工廠台灣勝華科技集團旗下的東莞萬士達以及聯勝中國停工停產,其中位於東莞的萬士達代工廠,高峰期有近2萬的工人,曾經是蘋果iPhone4時期的觸控面板主要代工廠,在全球觸控面板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隨著蘋果更換供應鏈廠商,勝華科技旗下蘋果代工廠訂單大幅下滑,並陷入了運營虧損。
近些年則有Dialog,作為電源管理IC供應商,Dialog全球市佔率20%,主要為蘋果供應PMIC模塊(電源管理集成電路),蘋果是其最大的客戶,2016年蘋果所貢獻的營收佔Dialog總營收超70%。
2017年12月5日,Dialog發表聲明證實:“我們意識到,蘋果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自主研發電源管理芯片,而且在未來幾年也可能這樣去做。”這個聲明導致Dialog當天股價暴跌23 %。被蘋果拋棄且經歷蘋果持續挖角一年多後,蘋果與Dialog恩怨最終以蘋果花6億美元向Dialog換取三百名研發工程師與部分設備技術的方式兩清,雖未破產,Dialog也算脫了層皮。近日有新聞傳出,瑞薩宣布59億美元收購Dialog。
最近的一位被“拋棄”的廠商則是半導體領域的王者——英特爾,就英特爾的龐大體量來說,損失蘋果的訂單影響不小但也不至於痛徹心扉。畢竟蘋果換芯也需要一段時間,同時這兩年來英特爾的數據中心業務也在快速增長,相信會很快覆蓋這部分的損失。
但是,潛在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蘋果換芯,無疑表示Arm的高性能處理器性能已經達到相當高度,蘋果在電腦上採用自研芯片,並逐漸建立起強大的性能優勢就能很快複製iPhone的成功。就蘋果的領導力和示範作用來說,市面上的廠商很快會意識到X86不再是PC市場的唯一選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倒向Arm陣營。這才是最令英特爾頭痛的地方。
蘋果的失敗嘗試
有被蘋果決然放棄的,也有吵吵鬧鬧怎麼也分不開的。
值得一提的是Imagination。2017年4月,蘋果宣布將在15 – 24個月內停止使用Imagination的GPU設計,轉而採用自己設計的產品。消息一出,Imagination 股價瞬間暴跌了近69%,當天跌幅更是高達75%。在被蘋果宣布中斷合作後,Imagination也曾嘗試修復關係,不過並未成功。幾個月後,中資背景的私募基金Canyon Bridge以5.5億英鎊收購了Imagination。
之後Imagination更加註重研發能力。發力人工智能領域,在該領域內極為成功,因為Imagination是其中唯一一家可以同時提供半導體知識產權(IP)、射頻設計、軟件和認證的全系列產品的企業。同時還進軍汽車電子領域,光線追踪等領域,不斷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020年初,Imagination宣布再次與蘋果合作。關於蘋果吃回頭草行為,業界議論紛紛,據多家矽谷媒體報導,是因為蘋果對自行開發GPU的成果並不滿意。也有相關媒體指出,蘋果需要避免一些可能存在的法律層面風險。但不管怎麼說,蘋果與Imagination再續前緣無疑說明Imagination在市場中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對Imagination而言,與蘋果續約也將有助於其提高市場份額。
還有高通,高通與蘋果絕對是歡喜冤家。在2016年iPhone7發布之前,高通一直持續多年都是蘋果的唯一基帶芯片供應商,但是自iPhone7開始,蘋果引入了英特爾作為其新的基帶芯片供應商。而這也打破了蘋果與高通之前持續多年的排他性協議。
2017年,蘋果認為高通濫用其在通信基帶芯片領域的壟斷地位,專利授權費收費過高,在美國和英國起訴了高通,並且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隨後,蘋果與高通之間的專利授權費問題以及專利糾紛全面爆發,雙方在全球展開了訴訟,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急劇惡化。
到2018年,蘋果發布的iPhoneXs/XsMax/SE系列三款新機型,已經完全拋棄了高通的基帶芯片,轉而100%採用英特爾的基帶芯片。但是隨著5G的道來,以及隊友的不給力,蘋果意外遭遇了“無5G芯片可用”的尷尬局面。
於是,2019年美國當地時間4月16日,北京時間4月17日凌晨,蘋果與高通達成和解協議,雙方撤銷在全球範圍內的法律訴訟。在蘋果與高通宣布和解的幾個小時之後,英特爾宣布退出5G modem芯片市場,沒有指明這是蘋果與高通和解的原因還是結果。
顯然,高通在基帶芯片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實力,雖然一直以來高通以終端售價的一定比例來收取專利授權費的模式備受業界詬病,高通此前也在全球多個國家遭遇了反壟斷,並且敗訴,支付了數十億美金的賠償,但是高通的專利授權許可的模式依然穩固。即便之前在中國反壟斷案中,高通也只是針對中國市場下調了一點收費比率,對於其授權模式並未影響。
給芯片公司的啟示
觀他山之石,回望我國的半導體產業,不論是蘋果或是其他大型企業,成為其供應鏈的一員都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說明中國在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夠滿足世界先進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供應商的風險來自於合作方廠商過於強勢,令企業會對合作方過於依賴。就如蘋果,會與供應鏈相關廠商簽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議,這對於行業來說,供應商獨家技術基本就給了蘋果,不利於行業創新技術的共享與進步,對供應商來說,這也意味著將自身的技術、產品利潤和風險完全託付給蘋果,這是當前蘋果供應商處於極度被動的重要原因。
我國企業想要能夠不斷發展,並利於供應鏈的不敗之地,無疑要做到下面幾步:
1、打造自身技術優勢
高通是很好的例子,蘋果與他吵歸吵,但最後還是以合作收尾,打鐵還需自身硬,放在任何領域都適用的。同理的還有做IP授權的Arm、做晶圓代工的TSMC等,他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2、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根據媒體的報導,蘋果過去使用Imagination的PowerVR GPU,每年支付給Imagination的版稅約約7550萬美元,能夠占到Imagination營收的一半左右;同樣還有被拋棄的Dialog,蘋果的訂單收入佔據了70 %以上。高利潤,相對不難的技術切入,都是蘋果想要拋棄他們的原因。
3、注重研發,做技術的推動者
目前中國半導體公司仍然在起步階段,但也不能一直模仿,保持創新才是更好的出路。國外的研究人員對美國和台灣的科技產業發展做過統一的評價,那就是在學習之餘,保持創新,才是實現產業升級和個人收入提高的關鍵,但是創新永遠是比追趕更難的,那就需要對市場有透徹的了解,對技術有紮實的積累。
總結
如今我國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革,其中也誕生了一些實力很不錯的廠商。如京東方就成功打入了蘋果的供應鏈,同時也有更多企業在不斷努力發展,提昇實力。但我們仍需記住,合作存在利益也存在風險,尤其是進入合作方供應鏈的廠商們,唯有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