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對火星滑坡有了新理論
我們的鄰居,紅色星球火星給人們的一個謎團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獨特的滑坡地貌,在軌道圖像中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山體滑坡在星球表面形成了黑色條紋。由SETI研究所高級研究科學家Janice Bishop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火星表面滑坡的原因有了新的理論。過去的一種理論認為,液體碎片流或乾燥的顆粒流造成了這種運動。
然而,這兩種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釋被稱為Recurring Slope Lineae(RSL)的季節性邊緣流動特徵。研究小組有另一種假說,認為近地表雷公岩中小規模的冰融化正在引起地表的變化,使其容易受到沙塵暴和風的影響。因此,RSL特徵似乎在今天的火星表面繼續形成或擴大。
該團隊還認為,薄薄的融冰層是地下水冰、氯鹽和硫酸鹽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液體狀流動泥漿。根據該理論,這種流動的泥漿會造成天坑、地面塌陷、地表流動和上沖。
Bishop對火星近地表環境中微尺度液態水的前景感到興奮,認為這可能會徹底改變人們對火星表面以下活躍化學的看法。過去的研究表明RSL與氯鹽有關,並註意到它們出現在高硫酸鹽露頭區域。目前的研究在實地觀測和實驗室實驗的基礎上,用近地表低溫鹽活動擴展了這些觀測結果。
研究人員很清楚,火星上RSL形成的確切機制仍是一個謎。該團隊利用實驗室實驗測試了他們的理論,觀察瞭如果他們在類似火星上的低溫下凍結和解凍由氯鹽和硫酸鹽組成的火星模擬樣品會發生什麼。結果是在零下50攝氏度附近形成了粘稠的冰塊,隨後冰塊從零下40攝氏度逐漸融化到零下2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