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警惕網絡平台模糊利息,誘導過度借貸
近年來,一些網絡平台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
屈信明歐陽潔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說,一些機構或網絡平台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條件。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營銷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或認識,侵害消費者知情權。
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容易誘導消費者無節制消費,尤其容易誤導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
此外,一些網絡平台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客戶信息在平台方、貸款機構、出資方等之間流轉,侵害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遠離過度借貸消費營銷陷阱。
——理性消費,量入為出。
消費者應認清借貸產品內容,正確評估自身經濟承受能力,杜絕不計後果盲目借貸、盲目消費行為,某些營銷過度宣揚的“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行為不值得提倡和效仿。過度借貸往往導致資金斷流,使消費者個人、家庭陷入困境。
——合理借貸,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消費者應了解網絡平台貸款、類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貸產品,知悉借貸息費價格、期限、還款方式等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台所謂“免息”“零利息”等片面宣傳。合理髮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借貸。
要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防範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來歷不明的電話、鏈接、郵件推銷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防範詐騙和個人信息洩露。
相關閱讀:
【點個外賣就“被貸款”?互聯網平台授信付款流程合理嗎】
1.5元買個菜就“被貸款”了?這是不少消費者近期所遇到的困擾。
近日,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網友“做減法的蔥姑娘”表示,前幾天收到一條短信,提示有貸款記錄,並附上了鏈接。“我第一時間想到被騙,趕緊打客服電話,客服也沒法現場回答,讓我按照鏈接上傳短信截屏,他們查清後給我電話。原來是被貸款了。”
該網友稱,去年7月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美團外賣和美團買菜分別給自己開通了金融服務,貸款100多元,額度為每月300元。其間,她表示自己沒有申請,沒有實名認證,也沒有綁定銀行卡,但依然順利開通此項類似貸款的服務。
“做減法的蔥姑娘”所“開通”的,是一款叫做“美團月付”的服務。在美團系App的支付頁面,美團月付與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共同列為支付方式之一。
不過,據美團月付授信付款合同,“美團月付”實際上是一種授信付款服務:用戶可用本服務所獲得的貸款資金用於購買指定的商品或服務。
合同顯示,“美團月付”是由重慶美團三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美團小貸合作的金融機構為美團註冊用戶提供的授信付款服務。
因此,開通並使用“美團月付”,成為了用戶“被貸款”的由來。
這一遭遇不只是發生在“做減法的蔥姑娘”的身上。澎湃新聞記者在微博上看到,在微博#網上買菜莫名被開通美團月付#的話題下,不少網友都有類似經歷。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髮現,用戶們的質疑有幾點,一是美團如何“偷偷”讓用戶用了美團月付。
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在使用美團外賣時,過去一直默認的是微信支付,結果突然變成首選項默認使用美團月付。
另一名網友寫道:晚上買個餐飲券108也是被偷偷開通,短信提示我美團月付扣款108我才知道開通了,頁面根本沒顯示開通美團月付,我詢問客服,客服說是極速支付默認的就是美團月付。二是美團在引導用戶使用“美團月付”時,是否做到明確告知用戶,這是一款涉及“貸款”的金融服務。
儘管在第一次使用美團月付時,頁面會提示用戶勾選《美團月付授信付款合同》,但可見的是,在微博上有不少網友反映,是收到逾期的短信、電話提醒時,才知道自己使用了美團月付。這究竟是用戶不夠走心?還是平台需要更明晰的提醒?
公開資料顯示,美團月付在2020年5月29正式上線。據美團月付微博,美團將該產品定義為“信用支付產品”,最長38天免息期,用得多省得多。滿18周歲、實名認證就有機會開通。
美團客服稱,月付的開通、正常使用不會查詢或影響用戶個人徵信。美團月付逾期後,會有短信和智能語音電話進行對應的催收提醒。
美團客服介紹,美團月付在每月1日會出上個自然月的賬單,每月8日為還款日。採用“本月買、下月付”的模式,美團月付也因此被稱之為美團版本的“花唄”。
有花唄的案例在前,多個互聯網巨頭紛紛效仿推出自有的支付產品,將“先買後付”的場景迅速擴張:買菜、打車、騎共享單車、點外賣……京東有京東白條,美團有美團月付,滴滴有滴滴月付,攜程有拿去花,騰訊也曾試水信用支付產品“分付”。
2020年11月2日,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在當日撰文稱,與持牌金融機構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賴購物、交易、物流等行為數據,更多依據借款人的消費和還款意願,缺乏對還款能力的有效評估,往往形成過度授信,與場景誘導共同刺激超前消費,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輕人深陷債務陷阱,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
【芝麻分、微信分不能用於網貸,徵信新規即將落地】
圖源:Pixabay
每月6日,是支付寶芝麻信用分的更新時間,每到這個時候,小薇(化名)總是習慣性地打開支付寶看看自己的分數。“信用極好。”小薇有756分。這意味著,她可以免押金騎哈羅單車、借充電寶、住威斯汀酒店、租車出行……
阿里系的芝麻信用分和騰訊系的微信支付分,來自中國兩個最大的互聯網巨頭,當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被這兩個龐大系統裹挾時,每個行為產生的數據便成為構成信用分的一粒原子,其應用觸角也深入各個領域,分數越高,獲得的權益及使用場景更多,甚至有人把信用分幾乎等同於徵信報告。
然而,1月11日人民銀行公佈《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界定了“信用信息”和“徵信業務”的概念、明確要求只能由持有徵信牌照的央行徵信中心、百行徵信以及新成立的樸道徵信3家合規機構做徵信。
如此一來,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等“民間信用數據”還有用嗎?
01
信用分免押已普及
旅行網站上,不少酒店都有“信用住”的標識,這意味著無需押金,即退即走,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等酒店工作人員查好房才能離開;餐廳的前台上擺放著各種品牌的充電寶,但無論哪種品牌,充電寶櫃上都貼有“免押金”標識;曾因“小黃車暴雷”而讓退押金成為必選的共享單車,大部分也都採用信用分免押金模式。
“芝麻信用分可以精準評估用戶的信用歷史和履約能力,免押使用小電,消除了用戶對押金的顧慮,簡化了租借流程,帶來不少新增用戶,同時也降低風控成本。”共享充電寶企業小電公關總監劉彬告訴《IT時報》記者,最近,小電還加入了支付寶會員特權服務,支付寶黃金會員及以上等級用戶可以每週享有一次30分鐘的小電充電寶免費服務。
圖源:支付寶App
2018年,共享租賃汽車EVCARD也在部分城市開啟了芝麻信用免押金模式,EVCARD的押金不低,根據不同車型從1000元~4000元不等,用來作為用戶違章、損壞車輛等賠付保障。如果用戶的芝麻信用分超過650分,便可以免押租用,如需借用高端車型,則需700分甚至更高的信用分。
“我們設置的違章違約期(一般是20天),如果用戶沒有按時處理違章,系統會通過支付寶進行代扣違章費。免押的芝麻信用分用戶,分數相對較高,信用是有保障的,目前還沒有發生過代扣不成功的情況。”EVCARD相關人士向《IT時報》記者表示。
微信支付分出現相對較晚,直到2019年1月微信公開課PRO才首次全量向用戶在場景中開放。剛剛結束的2021年微信公開課PRO上,微信團隊透露,一年中已經上線1800個服務、覆蓋五大類目、超過30多個場景。包括了共享租物、購物娛樂、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的板塊以及住宿預訂等板塊,每年為用戶節省2000億元押金。
圖源:微信
除了支付寶、微信,美團、360金融、京東均已佈局個人信用服務領域。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信用採集相關企業從2014年起就呈現出加速增長狀態,截至2021年初,我國共有1.1萬家相關企業。
02
信用分不能為網貸授信
那麼,《徵求意見稿》落地後,這些服務還能用嗎?
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認為,當初推出信用分,流量巨頭本質是將個人信用服務分作為自身金融生態鏈的一環進行發展,信用服務分捆綁場景內的理財、貸款、消費等諸多業務,通過“評分”提升用戶活躍度,加強用戶黏性。
2015年初,央行曾同意芝麻信用等8家民營機構試水個人徵信市場,不少網貸平台接入芝麻分作為徵信依據,但此後純粹靠信用的網貸平台大批暴雷。
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公佈,8家試點企業無一合格。萬存知曾表示,如果沒有個人徵信合法資質,就不能做個人徵信業務,也不能對外提供所謂“信用評分”。
此後,芝麻信用分陸續切斷對外放貸接口。騰訊徵信也曾於2018年1月推出“騰訊信用”平台,但很快宣告下線。
根據《徵求意見稿》,“徵信”的定義是為金融活動提供服務、用於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包括身份、消費、通信、財產、支付等,也就是說,只要使用數據提供金融服務,行為就涉及徵信。此外,要想使用徵信數據,只有兩個合法路徑,一是自己申請徵信牌照,二是向徵信機構查詢。
目前國內有3家個人徵信持牌機構:央行徵信中心、2018年成立的百行徵信以及2020年底成立的樸道徵信。
相關人士解釋,這意味著,即使互聯網公司在自己系統內做借貸業務,也不能直接使用平台沉澱的數據和信用分產品,只能向這3家查詢。
已有機構因此受到處罰。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2月30日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鵬元徵信因存在未經批准擅自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等違法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1917.55萬元,並處罰款62萬元,合計罰沒1979.55萬元,這是有史以來徵信機構收到的最大罰單。
圖源:中國人民銀行
蘇筱芮認為,此次罰單是金融監管“開正門、堵偏門”的表現,徵信行業屬於金融業,必須持牌經營,現有市場上以“大數據徵信”“個人徵信”為名的機構基本都是違規操作,預計2021年,將有更多市場化機構積極參與申請個人徵信牌照。
03
免押、信用住服務不受影響
中國併購工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告訴《IT時報》記者,“今後利用消費者數據進行風控服務的合規成本也會增加,比如要增加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以及模型透明性方面的成本。”
嚴格意義上說,監管的標準始終沒有變,只有持牌機構才能做個人徵信,只是需要明確的是,什麼是金融場景。劉新海認為,花唄、借唄等互聯網消費貸、信用貸等金融服務,都不能使用芝麻分來做單一徵信。
騎共享單車、住酒店、借充電寶等高頻場景,在兩位專家看來,則屬於一般商業交易場景,不會受太大影響。“傳統徵信的作用是助力金融風控,如果騎單車、借充電寶等日常生活服務需要動用官方資源,這並不是徵信的初衷。”蘇筱芮表示。
圖源:Pixabay
從國內兩大巨頭目前的服務場景來看,大多集中在租賃免押、住宿和購物先買後付等方面。顯然,經過5年多的試水,面對監管部門明確的紅線,互聯網公司的邊界十分清晰。
截至發稿,芝麻信用顯示有超過6000個信用服務,微信支付分有2012個服務,場景基本類似。
“不是徵信,無關金融”,1月19日的微信公開課PRO上,微信支付分運營人士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支付分主要用來解決用戶體驗,希望能夠打破用戶和商戶之間的信任壁壘,降低交易成本,和騰訊系的微粒貸等其他金融服務沒有任何關係。
04
純民營徵信機構恐難申請
除了央行徵信,兩年多來只發放了兩張個人徵信機構牌照,監管謹慎由此可見。
劉新海告訴《IT時報》記者,作為市場經濟基礎設施的個人徵信是相對比較窄的領域,全球的徵信機構(除了中國)也才200多家:“難點在於監管合規門檻高,包括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和消費者公平正義的權益;專業性強,涉及金融和科技交叉領域;此外還需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實際上,對於徵信機構來說,個人徵信牌照也只是一張入場券。 ”
剛剛入局的樸道徵信與百行徵信頗有相似之處,股權機構均為“國資+民營”。百行徵信的最大股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樸道徵信的最大股東為北京金控集團,由北京市國資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純民資企業恐怕很難申請到牌照。
圖源:企查查
徵信“硬核”來自數據,百行徵信相關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其數據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和百行徵信簽署個人徵信系統協議的合作機構,他們會報送信貸數據;另一方面是百行徵信接入的替代數據,和一手數據源直連,包括最高法、運營商、銀聯、公安一所等,“數據和央行徵信實現互補,百行徵信已經結合半數以上消費金融公司實現了數據共享合作”。
記者在一份百行徵信出具的《個人徵信報告》(樣板)中看到,信用信息明細中包含非循環貸款信息、循環授信信息、融資租賃信息、授信查詢次數等。
樸道徵信的股東則除了北京金控集團,還有京東數科、曠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互聯網龍頭機構有自己的數據庫,入局能對徵信市場形成有效的數據補充,也能帶動更多互聯網機構以合規為本,有利於互聯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能夠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從目前來看,合作大於競爭。”蘇筱芮說。
作者/IT時報記者潘少穎郝俊慧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