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每天觸網3小時網癮低齡化觸目驚心
5歲孩子每天觸網3小時、母親午休被孩子刷走2.8萬元、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這些真實發生的案例和數據觸目驚心。為何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會迷失在虛擬世界?如何為低齡兒童構築網絡防線?
1
沉迷遊戲、被騙充值:
這些低齡孩子怎麼了?
“警察同志,能幫我教育下孩子嗎?他才5歲,就拿我手機玩遊戲還充了錢。”安徽省六安市的張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小濤來到六安市城南派出所報警,張女士說,平均算下來兒子每天接觸網絡至少有3個小時,如果不讓他玩的話,就會生氣、哭鬧。
張女士的愛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張女士每天上班時,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為了讓孩子能自己學點東西,張女士在小濤2歲多時,就買了兒童平板電腦。由於兒童平板可以設置時間自動鎖屏,張女士每天便給小濤兩個小時的“平板時間”,下班後,小濤也會拿著她的手機看約一小時的動畫片。
事發當天,張女士回家後正在打掃衛生,小濤對著手機喊了他最喜歡的動漫人物奧特曼,就跳出了奧特曼的相關遊戲“奧特曼之格鬥超人”。小濤便下載了這款遊戲,在體驗過程中進入了支付頁面,由於張女士手機的鎖屏密碼和支付密碼一致,短短十幾分鐘,小濤就完成了下載和充值。
無獨有偶。安徽省蕪湖市的劉女士在午休時,被沉迷遊戲的女兒轉走2.8萬元,也因此報警求助。
小青和媽媽來到派出所報警
劉女士的女兒小青今年10歲,由於去年疫情期間需要上網課,劉女士便給她註冊了一個QQ賬號,方便小青用平板電腦上課、交作業等。一天,小青看到一個網絡博主發布的“一天免費領遊戲皮膚”信息,就主動加入了對方QQ群,並和QQ群主成為好友。
在這個群主的“指導”下,小青趁劉女士午睡時,拿走了她的手機,躲在衛生間將門反鎖後,按照要求一步步點開了鏈接、發送驗證碼直至完成轉賬。其間,劉女士聽到了幾聲短信提示音後醒來,去衛生間找小青,等到小青打開門後,劉女士發現自己手機裡的28397元分3次被轉走。小青跟劉女士說,這是為了激活遊戲的免費皮膚,對方說激活後就會將錢退回。“現在都是手機支付,孩子平時不接觸現金,對錢也沒有概念,自己被騙了也不知道。”劉女士說。
10歲女孩小青加入了某網絡博主給的QQ群,然後在管理員的提示下轉走了媽媽手機錢包裡的28000多元錢
2020年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互聯網對於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多名辦案民警認為,網癮低齡化趨勢明顯,網絡詐騙也開始瞄準缺乏辨別能力的低齡人群。
2
“觸網”低齡化、實名制難落實:
誰讓孩子誤入“深淵”?
那麼,為何會出現大量低齡網民?半月談記者採訪中發現,這一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
一是“觸網”便捷化。《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調查發現,未成年網民使用各類上網設備的比例,依次是手機(93.9%)、電視(56.7%)、台式電腦(45.0%)、筆記本電腦(31.5%)、平板電腦(28.9%)。未成年網民中,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的達到74.0%,其中自己有上網手機的為63.6%。
受訪者認為,有可上網的設備是“網癮”低齡化的直接原因。上述案例中的張女士和劉女士都表示,自己平時工作比較忙,就早早給孩子買了平板電腦。“認為孩子有東西玩就可以了,就不會來打擾我,有時回家也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現在才意識到,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好。”張女士說。
安徽省定遠縣公安局蔣集派出所民警王洪超在其接觸的相關案件中發現,過早接觸手機、平板或沉迷網絡遊戲的未成年人,往往是父母關注不多,或者由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給了孩子較早使用手機、接觸網絡的空間和機會。
二是缺乏陪伴和親密的親子關係。“許多家長要么沒時間陪伴孩子,要么在陪伴時做別的事沒有真正優質的親子時光。”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長林林認為,沉迷網絡或遊戲的孩子,往往是現實中和家庭沒有很好的親密關係,因此轉向網絡尋求溫暖,覺得在網絡中會獲得認可和陪伴。
王洪超說,他曾接觸過一起案件,孩子要辦理電話卡註冊遊戲賬號,被拒絕後跟父母發生爭執,最後拿刀威脅父母。其父親做生意平時比較忙,母親則懷孕幾個月了,對孩子的關注度比以往相對減少,讓孩子心存不滿。加上孩子的父親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嚴厲,方法相對比較粗暴,這些都容易導致孩子向網絡逃避。
三是網絡平台審核不嚴,網游“實名制”落實不到位。張女士和劉女士均對幼兒為何能夠輕易下載遊戲軟件發出了質疑。“好多視頻平台,可能本身內容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總是會彈出小廣告,孩子隨便點一下就會跳轉到下載界面或者使用界面。”張女士說,這些平台審核不嚴,對尚無辨別能力的兒童來說極具誘導性。
六安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民警鄒鈞認為,一些網絡遊戲的“實名制”並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一些未成年人會拿著父母、兄長的身份證註冊賬號,很方便就可以不被“防沉迷”。
3
全國超2億學生網民:
如何築牢防線拉高底線?
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學生網民最多,佔比21.0%。按此比例,學生網民人數超2億。
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生網民群體,受訪民警、家長、心理學專家等認為,應築牢防線,拉高底線,讓網絡成為工具而非“深淵”,減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一是應該明確兒童觸網的年齡“底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歐洲一些國家已對兒童使用電視、電腦、手機的情形做出限制,但我國過去不夠重視,相關法律規範不夠健全,社會上也沒有形成共識,有的兒童不到一歲就會被家長塞手機進行安撫。應對兒童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作出一些限制,比如多大年齡的孩子不能接觸手機,讓父母有基本的常識和了解。
二是學生用網應有明確的時間和內容“紅線”。最近,教育部印發通知: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對此,各方認為,除了校內禁止外,校外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也應有明確時間標準和使用範圍,如什麼年齡段使用手機不得超過多長時間,學生使用手機應在哪些範圍內。家長也應以身作則,減少自身使用手機及網絡的時間,給未成年人樹立正確榜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是完善平台監管,建立多道“防火牆”。多名受訪家長和基層幹警建議,完善相關設備的下載功能,下載網絡遊戲或者跳轉網頁遊戲時,應當設置提醒或密碼功能,減少游戲的“易得性”。同時,淨化未成年人常用軟件如社交平台、視頻平台上的遊戲廣告,減少自動跳轉的可能。此外,遊戲平台在註冊、充值時應進一步加強技術識別手段,採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多重身份驗證,減少未成年人盜用父母身份及轉賬的可能。
半月談記者:周暢金劍 | 編輯: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