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小眾、有監管Clubhouse注定在中國水土不服
“你有Clubhouse邀請碼嗎?”這句話在最近幾天取代“核酸了嗎”,成為又一流行密語。Clubhouse是一款從矽谷火到國內的“多人實時在線語音群聊”APP,目前用戶數已超500萬,估值達10億美元。而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直播,為其帶來新一輪用戶增長高峰,一個邀請碼在eBay甚至被炒到100美元。
在Clubhouse裡,用戶只能語音,沒有彈幕,不能錄屏,不能錄音,聽後即焚。主持人創建房間後,跟嘉賓聊天,聽眾可旁聽,三種身份經主持人同意後還可轉換。
Clubhouse的火爆,最初無疑得益於馬斯克。但Clubhouse現在仍然沒有開放註冊,只允許已註冊用戶邀請兩個新用戶,而且,必須是iPhone用戶,邀請的方式是,把你要邀請的人的電話號碼存進你的通訊錄。
繁瑣的流程、經濟條件,篩選出了小眾目標用戶。現在國內玩這個的,多是幣圈、投資圈、科技圈等。業內甚至認為,熱潮之下,一個月之內,中國會誕生十來個聲音社交工具,但我並不看好這次的拿來主義。
就Clubhouse本身而言,當下的高冷、小眾特徵,是其重要吸引點,但必然反過來限制其規模。而互聯網的特徵就是邊際成本低,低成本擴張帶來規模性與利潤,擁抱規模,才能擁抱發展。
而且,Clubhouse雖然號稱社交,但它並沒有建立社交關係,是依靠話題而聚集,並非人本身的聚集,這必然影響到用戶黏性。從馬斯克帶貨Clubhouse來看,其最終也會走向規模這條道路。如果Clubhouse順著這個邏輯走,放棄高冷路線,就必然放棄高端帶來的吸引力。
在中國,其實有過成熟的語音房產品和商業模式,不少人就說,在Clubhouse裡看到了YY的影子。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Clubhouse的模式,在中國已經驗證過了。類似Clubhouse的APP遞爪,一開始熱度也很高,而現在很多局都沒人講話,已經冷下來了。
冷下來是合乎邏輯的。相對局限、小眾的用戶,保證了聊天、溝通的質量。但不是所有用戶都善於當眾表達,至於議事規則、對討論者的尊重,在一個陌生聊天室裡也很難建立。此外,Clubhouse依據話題而聚集,監管也是一個重要問題。Clubhouse有“聽後即焚”的特徵,面對各國不同的監管力度,其成本的變化會很大。
我覺得Clubhouse真正有價值的啟示更加抽象,那就是如何做減法。所謂語音,本質上是做減法,比文字群聊更簡單,成本更低。另一個減法是用戶的減法,克服邊際成本低帶來的內生性的擴張沖動,聚焦精英用戶。
我覺得,如果說Clubhouse提出了某些有意義的方向的話,重要的不是技術形式,而是社交應用的小而美模式。當然,小而美是好的,也足以支持一家公司,一份事業,但注定是達不到那些大眾公司的規模的。
□劉遠舉(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