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唯一無人車路測報告一出爐百度股價又漲了
中國最權威、最具參考性的自動駕駛年度報告?那肯定非《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莫屬,這也是中國目前官方唯一的自動駕駛路測報告。無論是考察維度、軟硬件指標、測試標準,還是最新進展和方向,每年都是權威又全面。雖然疫情對行業有所影響,但剛剛出爐的2020全年報告,亮點多多,進展更勝從前。
首次開啟無人化測試(類似百度近日在加州矽谷拿到的無人駕駛測試牌照)、RoboTaxi落地試運營,以及特殊天氣考驗,還有傳感器新動態……
透過這份年度報告,一方面能follow中國自動駕駛技術進展現狀,另一方面也能清晰窺見行業格局。此外,或許也能找到百度近來股價接連大漲(該報告後又再漲4%),市值逼近千億美元的潛在原因。
照例,我們挑重點一一詳解。
新成績:路測里程大幅增長,安全行駛里程增長112.8%
最直觀的路測里程,相較去年有大幅增長。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的安全行駛里程達221.34萬公里,較2019年末增長了112.8%。
從數據來看,疫情對自動駕駛造成了一定影響,1月份里程增速放緩,直至3月才逐漸恢復。
其中,百度毫無懸念在里程上力壓群雄,以全年112.53萬公里穩居榜首。
百度的路測里程,比其他所有玩家加起來還要多20倍。或者換而言之,今年96%的北京路測里程,都是百度跑的,也超越了去年自動駕駛測試的總里程。
而且這樣的測試里程,還是在不同的測試區域、道路等級上完成的。
此前,北京的道路測試難度分為4個等級(R1-R4)。目前進行R4級測試的,僅百度一家企業。
另外全國最高技術等級、最高標準、測試場景最難的開放道路測試資格認證(北京T4牌照),也還只有百度拿到。
所以,一方面北京正在提出更高維度的區域測試要求,但另一方面,目前獲准拿下高級別牌照的,又只有百度一家。
在北京,百度在自動駕駛路測中的雪球效應相當明顯。
新動態:RoboTaxi首次北京落地,九成乘客覺得AI司機可信賴
路測里程之外,載人測試是今年的又一大亮點。
作為首都,北京在RoboTaxi載人方面,比其他地區都有更高的技術和安全要求。
而從2020年8月開始,北京RoboTaxi公眾試運營,同樣由百度率先開啟。2020年12月後,小馬智行等公司開始加入。
事實上,RoboTaxi一直是自動駕駛落地的關鍵場景,也是外界關注的商業化焦點,基本是自動駕駛載人領域的“兵家必爭”之地。
RoboTaxi的用戶體驗,也是技術水平的直觀反饋。
根據調研結果,試乘的興趣群體中,63%是“老司機”(已有6年以上駕齡),60%是18~35歲的青年群體。
對於RoboTaxi,志願者整體滿意度較高,97%的人甚至表示願意接受付費使用此服務。
而在“自動駕駛”和“人機交互”這兩項技術方面,近九成用戶給出了“良好”以上的評價。
整體來看,北京(百度為主)的RoboTaxi還是獲得了很高的認可,未來商業落地,可期。
新風向:首次開啟無人化測試
今年,北京還有個最新進展:(首次)開啟無人化自動駕駛測試。
雖然目前已有14家企業、87輛車拿到了北京自動駕駛的一般性道路測試牌照:
但2020年首次開放後,獲得無人化測試牌照的,只有一家——百度。
2020年12月,百度首次通過無人化專項技術測試,獲頒首批5張無人化路測(第一階段)“牌照”。
相較於其他城市,北京無論從公開道路的長度、還是標準制定程度上來看,這次都作出了表率。
並且專門設置了64827公里的無人化測試驗證,確認了測試技術的可行性、及測試方法和參數的可靠性。
而作為風向標,無人化測試的首次開啟,意味著自動駕駛技術,距離更進一步的“去安全員”再上一層樓。
從集合RoboTaxi公眾測試開始,自動駕駛終極商業產品形態,就已隱隱作響。
新趨勢:核心部件加速國產化
在報告中,關於汽車的關鍵零部件,也明確披露有進一步國產化的趨勢。
例如,國內自動駕駛汽車所採用的激光雷達品牌,71%是國產的,線數多為40線以下。
相對於2019年的60%和2018年的80%,激光雷達鼻祖Velodyne目前已不佔優勢,份額下落到了29%。取而代之的正是國產激光雷達。
而車本身,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也有進一步國產化的趨勢,甚至純電車型,今年實現了全部國產化。
更令人欣喜的是,國內也做出了一套成本更低、實用性更高的測試方案。
今年,北京智能車聯與百度聯合研發出了混合現實測試系統,在現實場地內虛擬注入部分交通目標,實現場景測試。
汽車在這一封閉試驗場中進行系統測試的話,里程效果,可以達到公開道路測試的100倍以上。
此外,自動駕駛測試標准上,北京今年也有所提升:測試場景中,首次加入了特殊天氣。
從結果來看,霧天的自動駕駛車輛,感知性能僅能達到白天的45%,意味著距離自動駕駛車輛全天候上路,還有一定時間。
不過這也說明,北京路測的要求,既嚴苛又不斷趨近真實極端環境。
所以,即便現在展開路測的城市不少,汽車企業未來可能仍舊得“征服”北京路測標準,才能真正證明自動駕駛水平。
新挑戰:厘米級定位,關鍵脫離原因
今年進行封閉場地測試後,平均1.81萬公里,才會發生1起碰撞事故(未及時躲避行人、軋馬路),與去年相比,平均距離提升近46%。
這些事故中,平均67%的原因是定位異常(除非達成厘米級定位),剩下33%的原因則是由於感知錯漏。
進一步提升定位和感知,是保障自動駕駛車輛少出事故的根本方法。
在開放道路的測試中,脫離也是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關鍵脫離中,交通參與者與目標交互時發生的脫離,在所有關鍵脫離中佔極大比重(約93%)。出現最多的情況,是“目標佔用車道”,佔25%。
而道路施工(22%)、路口博弈(17%),也同樣是造成自動駕駛脫離的關鍵原因。除此之外,逆行、橫穿、切入、過於貼近等原因,則一共佔比36%。
從根本上來說,這些脫離,主要由自動駕駛系統“不會違反交通規則”導致。正因此,測試車輛無法像人類駕駛員那樣,靈活地“借道”通過。
現實中,無可避免會出現人為違反交通規則等緊急情況,這是自動駕駛落地必須考慮的一環,車路協同是目前的解決方法之一。
當然,了解了今年路測報告披露的一系列“新”知識點,作為一份年度“答卷”,其實也可以作為實力水平的最新評價。
中國自動駕駛哪家強?
依然還是百度Apollo。
延續去年北京的路測報告,百度Apollo今年仍然牢牢坐穩頭雁地位。
測試里程數方面,北京14家車企中,階梯差距仍然非常明顯。
首先,以梯隊劃分的話,百度和小馬智行,把其他玩家拉開了較大差距。
其次,第一名百度和第二名小馬智行之間,實際差異也依舊很大。
目前,百度的累計里程已達201.92萬公里,而排名第二的小馬智行,則是16.32萬公里。其他玩家,卻幾乎只達到了它們的零頭。
從持續時間來看,百度的自動駕駛路測,也處於絕對領先。
另外從目前載人測試、無人測試的進展水平來看,百度Apollo載人測試已進入第三階段,無人化測試也已經正式進入第一階段,同階段再無其他玩家。
總之,北京自動駕駛路測年報,作為中國唯一官方自動駕駛路測報告,雖然透出了很多新風向,但依然是老格局:
百度Apollo,越跑越無人能及。
而這種客觀呈現的結果,實際也給另一個近來被熱議的話題,提供了新“猛料”。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現在)值多少錢?
2020年下半年開始,自動駕駛行業開啟新一波估值和融資高發期。
粗略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自動駕駛融資接近30起,總金額達到1000億人民幣。
其中Waymo一家融資額就突破30億美元,Cruise則獲微軟領投的20億美元新融資,另外在創業賽道上,頭部公司小馬智行也斬獲2.67億美元的投資,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元。
而在這些投融資中,全球自動駕駛開創者Waymo據稱估值1050億美元,Cruise最新投後估值300億美元,小馬智行估值也超過53億美元。
所以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業務,又該估值多少錢?在火熱的行情中,中國自動駕駛的頭雁的估值,不少知名分析機構眾說紛紜。
比如高盛,針對自動駕駛業務,之前研報中曾對百度Apollo給出了200億美元的估值,但結合參照係對比,業內又普遍覺得有低估。
一方面,美國有Waymo,中國有Apollo,已經成為了一種自動駕駛領域的中西並稱現象。而且按照自動駕駛落地來看,在中國獲得V2X支持的百度Apollo,可能真正落地自動駕駛的速度,還要比Waymo更快。
這也是“牛市女皇”Cathie Wood,在特斯拉股價和市值因自動駕駛高歌猛進後,看好並大舉買進百度的關鍵原因。
而且業內權威的調研機構Naviga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中,也把百度Apollo與Waymo、Cruise放在第一梯隊序列。
另一方面,Cruise現如今展現的量產車和RoboTaxi方案,估值已達300億美元。而這,不就是處於同一梯隊的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業務嗎?
就自動駕駛業務而言,二者也有頗多相似之處。
Cruise背靠通用,車隊規模在300-500輛左右;百度則是主要基於紅旗EV,一汽在長春為百度提供了一條前裝L4 的產線,目前百度Apollo 車輛整體規模在500 台左右。
業務模式上,Cruise走的是RoboTaxi+造車路線,百度也在自動駕駛業務上,明確了RoboTaxi+MaaS(出行即服務)平台。
所以對於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業務,Cruise確實適合拿來參照。
但這還不算路測,因為得益於百度Apollo在國內外獲得的認可,路測上領先Cruise一個身位。
二者都在加州獲得了全無人牌照,都進入了城市路段,只是百度Apollo除了Cruise所在的加州路測,還在中國北京、長沙等近30個城市/地區。
而里程方面,Cruise當前320萬公里,百度突破了700萬公里。
所以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如果估值,比Cruise的300億美元“只多不少”的評價,並非空穴來風。
當然還有一些來自投行的分析,此前瑞銀為Apollo自動駕駛估值100億美元,認為是Waymo估值的三分之一,這明顯有些低估。而摩根士丹利曾對Waymo給出過1050億美元的估值。按照瑞銀的三分之一邏輯來計算,Apollo自動駕駛部分的估值是在300億美元以上。
這也是為何當前Apollo自動駕駛業務,會有300億美元以上估值的“外部評價”。
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估值,都發生在北京路測年報前,這份報告披露之後,或許還可以被進一步重估。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