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研究人員目擊到的鯨浮出水面呼吸,其身體輪廓與典型的喙鯨外形相似。李松海供圖
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該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對這些神秘喙鯨的體色模式、疤痕圖案及其水面行為進行了描述。
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以進行長時間的深潛覓食,它的神秘除了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還體現在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
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目擊到的3頭喙鯨體形相似,視覺上估計體長有4.5至5米。其中有兩頭獲得了高清質量照片。研究人員將本次拍攝到的照片與以往擱淺的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的照片進行了比對,獲得瞭如下認識。
第一,由於頭部和張口形狀以及體色存在差異,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個體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喙鯨種類區分,從外形和膚色來看,目擊到的喙鯨應該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第二,儘管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照片數據質量相對較高,但由於物種之間體色模式和疤痕模式的高度相似性,因此無法對活體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進行準確分類;第三,初步收集到的潛水和浮出水面行為的數據與在其他喙鯨中觀察到的數據相似,這表明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的遇見概率和可接近性可能與其他喙鯨類似;第四,未來的研究應該證實在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標本中的唇線凹痕是否正常存在,事實上,唇線凹痕有可能是漁具或海洋垃圾造成的。
由於南海—東南亞海域是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主要區域之一,喙鯨非常容易受到海洋垃圾的危害。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會觀察,與其他喙鯨相似,銀杏齒中喙鯨/德氏中喙鯨可能很容易受聲吶和地震研究的聲音影響。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了解在南海及整個東南亞海域鮮為人知的喙鯨種群的分佈、數量和結構,以便科學評估各種潛在威脅對這些動物的影響。
無獨有偶,2020年11月17日,在墨西哥聖貝尼托群島以北100英里(約160公里)處,國外科學家也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出現在附近海域。研究人員認為拍攝的照片和記錄的聲音證據表明該神秘喙鯨很有可能是新種。科研人員還針對目擊動物進行了環境DNA取樣,相關數據正在分析中。國外專家表示,在墨西哥發現的神秘喙鯨與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的喙鯨從外形上看起來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