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試圖通過模擬找出地球能長期保持宜居性的原因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試圖確定支持生命的條件,以及為什麼地球對生物來說如此完美。現在,一位研究人員模擬了10萬顆行星,試圖確定地球能長期保持宜居性的原因。事實證明,地球似乎有一種“習慣”,即使在災難性事件發生後,也能讓自己恢復宜居性。
據SYFY Wire的Phil Plait報導,這項實驗是發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的一篇新論文的主題。在論文中,研究人員Toby Tyrrell解釋說,地球在30億到40億年的時間裡一直保持著宜居性,這才激發了他運行大量模擬的慾望,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幸運。
在整個三四十億年的時間裡,地球的氣候一直保持著持續的宜居性。這提出了一個難題(”宜居性問題”),因為喪失宜居性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在這段時間裡,太陽光照度增加了30%,如果不加以抵消,就會造成生命的消失。此外,地球的氣候是不穩定的平衡,有可能在短短的100萬年內惡化到深層冷凍條件。在這裡,我介紹了一個新穎的模擬結果,在這個模擬中,數千顆行星被隨機分配了產生的氣候反饋。對每一個行星的設置進行了測試,看它是否在30億年的時間裡仍然適合居住。傳統觀點認為,地球的長期宜居性完全歸功於穩定機制。這裡顯示的模擬結果卻揭示了偶然性在宜居性結果中也起到了作用。因此,地球的長期宜居性很可能是一種偶然而非必然的結果。
Tyrrell為他模擬的10萬顆虛擬行星分配了數學值。每個星球的氣候都是隨機的,有些星球會有類似於地球的反饋循環–地球有太多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它太熱,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等–而其他星球會有不同的變化。實際的氣候並沒有被模擬,但代表變量的值被分配,然後在每個星球被模擬100次時進行跟踪。
每個星球的溫度被跟踪了30億(虛擬)年。在絕對龐大的模擬行星數量中,只有一顆行星在所有100次模擬中都能保持宜居。其他行星在一些模擬運行期間仍然適合居住,但其他行星則不然,但只有9%的行星在至少一次30億年運行期間仍然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