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解讀2020六大變化和2021四大趨勢未來將投資這些領域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今天在“預見•2021”媒體趨勢分享會指出,新冠疫情觸發了全社會的線上化、數字化、AI化,而在中國獨特的經濟環境下,更掀起了硬科技自主創新、企業降本提效的自動化需求、線上化加速消費結構變化、逆週期行業整合等六大結構性變化。
李開復認為,2020年錯綜複雜的內外局勢,引發了中國經濟的六大結構性變化。在過去一年,創新工場投資的物流供應鏈、自動化機器人、數字及AI醫療、在線教育等項目數量超過了人工智能。這六大變化分別是:
一、線上化/消費結構變化。新冠疫情加速中國線上化進程,快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和企業的運營模式。疫情讓大家花更多時間在線上,上班、開會、上課等傳統線下活動都迅速轉到線上進行,甚至成為了普遍形式。線上化加速帶來2C和2B的機會,一方面會有很多實體業態公司碰到挑戰,另一方面也會誕生更多線上以及OMO線上線下融合的機會,比如電商帶貨、在線教育、辦公協同、在線問診、線上娛樂等。
二、硬科技的自動創新。中美貿易摩擦的外部環境延燒到高科技範疇,中國有必要完善自身的產業鏈,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自給自足成為剛需。因此元器件、工業軟件、精密製造等行業會得到長足發展,國產替代會迎來黃金發展期。創新工場持續關注加碼前沿技術與硬科技的最新發展和投資機會。
三、政策推動的產業變革。醫療等領域其實是抗週期的。李開復指出,對比發達國家,中國人均醫療支出仍低於美國、日本。隨著政府進一步加大醫療投入,會帶動很多行業的機會和改變。醫療是穿越週期、發展潛力巨大的賽道,也是創新工場在佈局兩年之後首次對外透露的重點新賽道。
四、降本增效和自動化。從公司後台、客服等白領工作,到效率亟待提高的藍領工廠,疫情壓力和經濟挑戰會促使更多企業擁抱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替代簡單重複的人工來降本增效。自動化軟件可以取代白領任務,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預期會將中國的製造實力,推向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絕對優勢的新高地。
五、逆週期行業整合。在經濟下行期,沒有領頭羊、競爭格局分散的行業迎來絕佳的整合機會。尤其供應鍊和物流領域缺乏龍頭企業,產業玩家結構分散。很多小物流公司生存空間被擠壓,大公司得以加速擴張,同時利用技術降本提效,升級數據化運維的管理擴張能力。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有些優秀的企業正迎來主導行業整合的機遇,資本也是推動行業整合的一股力量。
六、逆週期的流動性。當前,全球貨幣流動性急劇增加,美國幾個股指都達到歷史新高。蘋果、谷歌、Facebook等科技、互聯網股票大漲,但漲幅最大的是Zoom等把工作變得更數字化、自動化的工具。整體而言,科技概念股的逆週期流動性也在中國發生,大量現金流進來,推動股市繁榮,而這些資金進入了頂級的科技公司,又會進一步帶動一級市場。
李開復認為,中國正迎來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黃金時期。過去十年,2C是中國最好的創業機會,美團、拼多多、抖音等2C公司依托互聯網和人口紅利成為了各自領域的頭部公司。而且這些公司放在全球格局也都是領先公司,並有機會在把中國模式輸出到世界。但同時,與先進的2C前端不匹配的是相對落後、勞動密集的後端。比如,雙十一雙十二的海量快遞,仍是一家家夫妻老婆店手工打包,並沒有達到想像中的高效與自動化。“中國經濟下個10年增長的核心動力,將來自科技帶動B端的效率提升和供給側創新,產業升級將由ToB 創業模式主導。”
在科技推動方面,中國有計劃性邁向智慧經濟的新基建計劃、扶持硬科技發展等各項利好的政策,都大大有利於各個領域技術創新型的新興企業發展。在建構未來科技競爭力的推動力上,西方國家一直落後於中國。李開復預測,接下來十年,中國將正式迎來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黃金時期。
“AI成了創新工場很強的標籤,但時至今日,AI不再是我們一個投資方向,而是非常重要的投資工具和賦能手段。” 李開復說,創新工場當前主要關註四個方向,自動化、國產替代、線上化和產業重塑,貫穿了以AI和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同時挖掘新興產業的核心理念。
趨勢一:自動化成企業升級轉型剛需
工業自動化是傳統製造升級轉型的必經之路,也是讓中國能夠長期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需求。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預期會將中國的製造實力,推向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絕對優勢的新高地。
隨著中國人力升本的提高,如何用技術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點。自動化變革能有效降本提效,特別是在無接觸物流、自動化倉儲、快速反應供應鏈、智能製造等領域。
首先,中國先進前端不斷迭代的新場景和分散化的流量,對供應鏈提出更高要求,而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可提升流通體系的運轉質量和效率。
其次,新冠疫情清退大量無效傳統流通/ 供應鏈企業,零碎市場整合,而自動化、數字化等能在整合過程中降本提效並且提升質量。
自動化是用軟件、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來一步一步的替代工人的重複性工作。而工人的重複性工作基本是用眼、用手腳,以及用腦。在不少工作場景,人工智能幾乎可以替代人眼了;手和腳已經由機器人、無人車技術開始替代一部分;在有大量精確數據的金融等領域,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已經開始替代部分人腦的決策職能。
趨勢二:國產替代是自力更生的必然之路
中國硬科技要崛起,國產替代是必然之路。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更青睞的模式不是從零做起,而是在行業內已經有成型的基礎業務和盈利模式,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公司。同時,公司必須有技術積澱,並且有取代海外進口科技的潛力和能力。比如在醫療生態鏈上,中國已經有足夠好的技術能夠取代國外很多產品。
趨勢三:線上化加速,教育OMO成為主流
新冠疫情加速了醫療、辦公、娛樂線上化,辦公協同等工具類公司,創新工場投資的小魚易連增長迅速。其中,在線化對教育行業影響深遠,不僅越來越多家庭接受線上教育,B端傳統線下機構也加速轉為線上,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成為主流。而其他行業已成熟的智能硬件的跨界融入,也不斷拓寬在線教育的使用場景。
“中國的在線教育絕對領跑世界。” 李開復說,疫情之下,很多歐美朋友的孩子不得不在線學習,但成績快速下降,“因為他們不喜歡看著屏幕上只有一個老師的頭和一個白板,沒多久就走神了。”
“我們發現中國擁有最好的在線教育,針對低齡兒童的教學做得格外有趣,不是一個人頭和白板,更多的是互動式遊戲和體驗:遊戲裡老師可能是虛擬的,還有些同學可能也是虛擬AI同學,這樣的課堂體驗不僅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度,也提高了孩子的分數。”
趨勢四:產業重塑,醫療是最大機會
產業重塑即是指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和先進技術,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
李開復分析,所有產業重塑中,醫療及生命科學產業是最大機會。目前中國醫療行業雖然目前仍落後於歐美,但是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在最近醫改後,中國醫療行業大數據逐步到位,也開始出現結合人工智能的新藥研發技術,而精準醫療和多樣化支付都陸續成為可能。創新工場正式宣布進軍醫療領域,賽道由楊小龍和武凱兩位合夥人負責。
楊小龍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生活壓力和食品安全挑戰、醫療報銷壓力漸增等背景下,中國醫療市場迎來歷史性變革。
一是市場混合所有製化。中國醫療支付能力和用戶行為從公立體系導向轉為私立體系導向;醫療服務的“市場機制”影響提升,數據和AI驅動的商業信息開始影響醫療機構運營行為。二是供應鏈企業降本增效,藥械企業內部業務的效率提升會帶來一定的投資機會。三是產品原創與差異化。老百姓可負擔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科學與工程等底層突破,會形成的新產品和服務。
在這樣的投資邏輯下,創新工場一是關注數據和AI驅動、對醫療行業產生宏觀影響的平台型科技企業;二是關注市場機制下分類人群的垂直服務升級的機會;三是聚焦醫療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和突破等。“圍繞這三個維度我們佈局投資了10多家企業。”楊小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