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檢測能力已增強,大規模傳播基本不可能出現
“我們無法預計下一場疫情什麼時候來,是什麼病毒導致的,但是我們要不斷提高應急能力。” 12月28日晚,在由複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承辦的”生命天眼”論——人類表型組國際雲講壇年終特別講座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分享題為《新冠病毒肺炎等感染病的起源、演化與未來》的演講,談及新冠病毒的突變株、對新發傳染病的控制等。
澎湃新聞記者張慧
近日,英國變異株VOC(variant of concern)-202012/01引起了一些擔憂,比如毒力是否增強,傳播力是否增強,疫苗是否會失效,曾經感染過的人,是否會出現再次感染等。
張文宏談到,病毒在傳播中不斷出現變異,並出現優勢株是必然的。所謂的北美毒株、歐洲毒株都是短期的現象,世界多地的病毒會形成自己的優勢株,但是隨著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增加,最終會形成一個主導株,這是一種在自然界中非常顯著的現象。
早在今年2月,歐洲出現新冠病毒D614G突變,即新冠病毒的Spike基因第614氨基酸位點 D(天冬氨酸)到 G(甘氨酸)的突變。這一突變使得病原體變得更容易傳播,但並不會引起症狀的加重,也不影響檢測。
張文宏表示,新冠病毒的變異,尚未形成新的病毒血清型,即便形成新的血清型,也並不代表疫苗中和抗體對其無效。
通過建模預測,VOC-202012/01的傳播能力較其他增加56%,其中在兒童中傳染性的增加較為顯著,但張文宏表示,這一結論還“說不清楚”。
臨床觀察發現,英國出現的病毒變異沒有帶來致死性的增加,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在年輕人尤其是兒童群體中的傳播率。
在疫苗出現之前,在自然界中不大容易看到明顯影響疫苗結合力的病毒變異株。只有在疫苗上市後,通過對無數個突變進行篩選,在疫苗的壓力篩選下,才會篩選出對疫苗無效的病毒變異株。
張文宏此前在微博中提到,要篩選出對疫苗無效的突變,這需要等待疫苗上市後我們對疫苗保護失敗的病例做測序來驗證。一旦發現對疫苗無效的變異,那時候可以很容易地對疫苗進行調整,就像我們在流感疫苗上做的那樣。
春節即將到來,是否會再有一次疫情的複發?
張文宏表示,這取決於是否出現許多無源頭病例,雖然中國部分地區出現病例源頭不清,但二代傳播鏈很清楚。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中國防控住了疫情,如今檢測能力已經增強。雖然不能避免散發病例的出現,但是大規模的傳播基本不可能出現。但在有些地方,可能出現短時間內的防控難度增加,越是病例數多的地方,難度越大。如果病例少,做到源頭可追溯,可以通過精準防控解決問題。
張文宏談及新冠病毒物傳人時說到,病毒可以在室外環境中生存幾小時甚至幾天,無論是人傳人,還是物傳人,本質上都是人傳人的問題。張文宏說,需要看到的是,上海只有兩人是因為航空器暴露感染,並未發生在其他環境中物傳人的案例。
有觀眾提問,能否像預測天氣一樣,預測病毒的爆發?
張文宏表示,自然界中存在的病毒種類數以千萬計,它們潛伏在大自然深處。當人類在不斷向外界拓展自己的活動時,不斷向自然界索取時,病毒就可能進入人類社會,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人類會把哪一個病毒驚醒。
回顧所有的新發傳染病,沒有一個病毒可以被事先預料。關於地震還有地震帶的說法,但病毒分佈在全世界,範圍之廣超乎我們的想像。
“我們無法預計下一場疫情什麼時候來,是什麼病毒導致的,但是要不斷地提高應急能力。”張文宏說,通過病毒獵手快速反應,找到源頭和產生原因,從源頭迅速控制疫情;還要不斷發展科學、提高醫療水平,以提高應急能力,這包括針對疾病的臨床科室、感染病學科發展,以及提昇科學家對病毒的識別能力。如果科技水平還停留在2003年,很可能要經過半年才能搞清楚病毒的基因序列,帶來的後果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