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嫦娥五號一起“上天”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搭載嫦娥五號在月球遨遊23天后,一批約重40克水稻種子順利返回地球,標誌著我國水稻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2月23日,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舉行了嫦娥五號搭載種子交接儀式。這批“奔月”的水稻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
28日,記者在航天育種中心看到,有一些“奔月”水稻種子已經發芽,正準備進行後續研究。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左)將搭載種子交付給陳志強(右)主任。受訪單位供圖
“奔月”為了選育新品種
一聽到有機會到月球旅行,水稻種子們沸騰起來了。原來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準備搭載上水稻種子們一起去看看。
不過,水稻種子們可是肩負重任。我國是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是新品種選育的基礎。” 航天育種中心副主任郭濤介紹,“深空極端環境是誘髮變異極為獨特的因素,理解深空極端環境包含了兩個重要科學問題:生命是怎麼啟動,以及物種如何進化,這對於新品種選育非常重要”。
嫦娥五號搭載的種子。葉青攝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要求,到2030年,我國稻穀總產量要增加10%左右。郭濤進一步介紹說:“水稻是遺傳學研究的一個模式生物。選擇水稻開展深空搭載研究物種進化,不僅有助於理解深空環境的遺傳效應,且可將所獲得的優良變異應用於水稻品種選育,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在此次備受全球關注的攬月征程上,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獲得了極其珍貴的空間誘變試驗載荷資源。這就有了開頭的一幕。但誰能被光榮選上呢?“所選的種子特性要與科研目標相匹配。”郭濤表示,種子首選應是性能優良、穩定。
經嚴格科學的“選秀”,最終來自航天育種中心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脫穎而出。這個種子出自“太空世家”,它的“父親”華航31號和“母親”航恢1508都去過太空,華航31號是利用空間誘變及現代生物學技術培育出的超級稻,而“航聚香絲苗”自身屬於香型、多抗、優質、絲苗型水稻新品種。
作為我國航天育種領域重要的國家級科研創新平台,航天育種中心自1996年以來先後進行了24次植物空間誘變試驗。但與之前我國航天育種所搭載的返航衛星、神舟飛船相比,這次有所不同。“飛行時間長,遭遇了範艾倫輻射帶、太陽黑子爆發兩大事件,且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深空環境更接近真實空間極端環境,預期將產生更強烈的遺傳效應,這有助於我們尋找深空與前期近地軌道間的效應差異,為深入研究航天育種變異規律提供重要的實驗樣本和數據。”郭濤說。
未來將產出100%原始創新成果
如今,搭載嫦娥五號“奔月”歸來的種子們靜靜躺在實驗室裡。
“搭載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會通過一系列的自交或者雜交,從抗病蟲害、耐逆性、適應機械化生產等方面,培育適合未來需求的優良水稻新品種,通過給予多元化的水稻品種服務於國家’種子安全’大戰略。”郭濤說。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種業市場規模將近千億,但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突破種業卡脖子關鍵問題,對確保“米袋子”“菜籃子”安全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郭濤表示,此次深空空間誘變實驗,有望幫助人類更深入了解水稻如何響應深空環境的分子及遺傳機制;獲取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優良新基因,並形成完善的關鍵基因利用技術體系,服務於水稻品種選育;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綠色的水稻新品種,滿足多元化產業需求,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廣應用,提升我國糧食安全水平。
“這次搭載嫦娥五號進行深空空間誘變試驗,屬於100%中國原創,將來也將產出100%原始創新的成果。” 航天育種中心主任陳志強認為,應對搭載的材料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研究,規劃好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再到應用研究的整鏈條路線佈局。他表示,希望藉此機會,實實在在創建、發現一批好的基因和突變體,培育一批優質新品種,服務國家糧食生產,支撐我國糧食安全。
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搭載證書及搭載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