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7國簽署萬億半導體發展計劃全球半導體格局或將大變
天下苦美國半導體霸權久矣。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霸權,自然也體現在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產業霸權。實際上,藉這一霸權,美國不僅持續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也讓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半導體產業感到危機——比如說:歐洲。
怎麼辦?獨立自主。
實際上,近期,在歐盟委員會的框架下,歐洲十多個國家已經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27.645 億元)用於半導體產業。
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被”卡脖子”。
17 個歐洲國家聯合聲明,將發力半導體
這份《聲明》於2020 年12 月7 日簽署,《聲明》的英文全稱是——Declaration:A European Initiative on Processors and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簽署的國家包括:
比利時、德國、愛沙尼亞、希臘、西班牙、法國、克羅地亞、意大利、馬耳他、荷蘭、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芬蘭、羅馬尼亞、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塞浦路斯。
實際上,疫情之下,這份《聲明》是由這17 個歐盟國家的相關部門官員遠程簽署的。
可以看到,這一《聲明》的簽署者中有法國、德國、荷蘭和意大利四強,它們都可以被認為是歐洲半導體的代表國家。儘管如此,歐盟成員國依然有多個國家尚未簽署上述聲明,包括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波蘭和瑞典等。
《聲明》表示,簽署成員國同意共同努力,以加強歐洲的電子和嵌入式系統價值鏈。這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強化處理器和半導體生態系統,二是在整個供應鏈中擴大工業影響力——以此來應對關鍵技術、安全和社會方面的挑戰。
《聲明》談到,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嚴重依賴先進技術的全球性行業,它體現在價值鏈的各個過程,比如說半導體製造設備、設計、生產、測試封裝,以及最終產品中的嵌入和驗證— —由此,半導體行業在研發方面的支出佔收入的比例是所有行業最高,高達15% 到20%。
《聲明》接著說:
正是因為研發支出較高,因此在這個行業中的整合之風非常嚴重,故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個透明的全球貿易和公平的競爭環境。
言外之意是,當前的全球貿易已經出現了不透明、不公平的情況。
有趣的是,《聲明》中還談到了一個趨勢:新的地緣政治、工業和技術現狀,正在重新定義競爭環境——在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業務的情況下,一些主要區域正在強化其本土的半導體生態系統,以避免對進口的過度依賴。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聲明》中所談到的”主要區域” 顯而易見是包括中國的。
減少對外依賴,歐盟將怎麼做?
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歐洲也是不可忽視的參與者。
如今,歐盟在半導體行業的特定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實力,比如電力電子、射頻技術、嵌入式AI 智能傳感器、微控制器、低功耗技術、安全部件以及半導體製造設備等;與此同時,歐洲半導體廠商在自動駕駛嵌入式系統和工業製造方面有全球性實力;在5G 和6G 方面,歐洲也有強有力的技術地位。
不過,從價值鏈上來說,在價值4400 億歐元的全球半導體市場中,來自歐盟的份額大約在10%,也就是440 億歐元左右,這與歐盟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份額是相當不匹配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歐洲GDP 佔全球的份額為16.05%。
歐洲GDP 的全球比例
在《聲明》中,歐盟強調其越來越依賴其他地區的芯片,尤其是在電子通信、數據處理、計算任務等領域——因此,為了保證歐洲的科技主權和競爭力,同時保證它在處理重要的環境和社會挑戰方面的能力,歐洲必須增強發展下一代處理器和半導體的能力。
在此處,《聲明》甚至談到了2nm 製程製造工藝。
可以看到,歐盟的意思也很明確:要在未來的半導體技術方面,減少對其他地區供應鏈的依賴——考慮到現有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現狀,其他地區的指向應該包括美國。
《聲明》還表示,簽署者將一起努力,加強歐盟設計乃至於製造下一代的可信且低功耗芯片的能力,而這些芯片的應用領域包括高速連接、自動駕駛、太空防護、健康和農產品、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集成光子學、超級計算和量子計算等。
那麼,怎麼實現呢?一句話:投資。
《聲明》表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從歐盟預算、國家預算和私人資本中大舉投資;其中20% 的歐洲恢復和復原力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的20% 資金將被用於數字化轉型— —這意味著,在兩到三年的時間裡,這筆投資將高達1450 億歐元。
《聲明》還強調,歐洲不應該錯過在處理器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上進行投資的機會——儘管在具體的實施方案、步驟、組織、分工等方面,依舊未能明晰。
世界半導體格局,未來可能會加劇變化
在歐洲正在試圖增強自身半導體實力、減少對外依賴的同時,同樣的趨勢,也正在中國發生。
2020 年8 月,國務院發布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表示,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相關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芯片自給率為30%——而國家指定的目標是在2025 年芯片自給率要達到70%。
而在11 月初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本文簡稱《規劃》)中,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而在《規劃》中談到的未來五年將要重點發展的幾個重要前沿領域中,就包含集成電路。
另外,在此前不久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強調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毫無疑問,集成電路產業鏈的自主可控也包含在其中。
當然,我們國家對於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可控的深刻認知,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大背景:那就是在半導體領域佔據優勢地位的美國,肆意對中國相關半導體企業施加封殺大棒。比如說,華為海思就遭遇了美國前後三輪的芯片封殺。
不僅如此,就在前不久,美國商務部還宣布,將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加入到所謂實體清單中,並且將10nm 及以上先進製程技術相關的出口申請預設為否決,這是擺明了要遏制我國半導體製造技術的發展。
更有甚者,就是因為美國政府從中作梗,中芯國際從荷蘭AMSL 購買的EUV 光刻機遲遲未能獲得荷蘭政府頒發的出口許可證。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而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們,歐洲也從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中意識到了這一點。
當然,《聲明》的簽署的確反映了歐盟方面對於全球半導體行業形勢變化之下的某種危機感,以及在這種危機感之下試圖走向半導體產業自立自強的變革意識;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從計劃走向實際行動,歐洲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
但毫無疑問,未來世界的半導體產業格局,可能會在中歐皆選擇走向產業自主獨立的意識覺醒和實際努力中,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