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我國家電廠商們的併購玩法越來越“出圈”了。就在12 月11 日,市值6000 多億人民幣的美的官宣了一項新併購交易,在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和傳統的同品類或產業上下游企業併購套路不同,這次美的收購的是一家電梯公司——菱王電梯,試圖將自身的暖通技術和菱王的電梯業務相結合,瞄準智能樓宇市場大肆進軍。
這也是美的自2016 年併購德國庫卡機器人以來,公開透露的第二起重要跨界併購案。
其實,家電廠商收購一家電梯公司並不奇怪,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家電巨頭就擁有自己的電梯業務。但對於我國的家電巨頭來說,以電梯為切入點的併購案卻在少數。
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家電產業的起步較晚,早期的收購更多屬於產業上下游併購或同行同品類收購,尤其是後者居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技術及業務、拓展海外市場,這也使得我國家電巨頭一度上演了數年的海外併購大戰。
尤其是海爾在2016 年1 月宣布以351.9 億人民幣收購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的所有家電業務及資產,迅速拉開了2016 年我國家電企業海外併購浪潮的序幕。
短短一年內,日本東芝白色家電業務、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美國Novatel Wireless 公司MIFI 業務等海外“蛋糕”盡數被我國家電廠商收入囊中。
不過在過去將近兩年的時間裡,從公開渠道了解到的我國家電企業海外併購案例卻為0 起。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國內家電巨頭併購的黃金時代要落幕了?這個答案遠比想像中復雜。
儘管這兩年我國家電廠商的海外併購戰事逐漸冷靜,但卻是在向新的領域擴展。家電巨頭們的跨界併購趨勢也漸顯端倪,美的就是這個方向中發力較猛的一個代表。
近年我國家電市場的併購戰事有何具體轉變?為何在海外市場密集出招後又逐漸“銷聲匿跡”?過去併購大爆發的黃金時代又給國內家電企業帶來了哪些變革性的影響?
智東西复盤過去十年我國家電巨頭的一樁樁重大併購案,最終將目光重新聚焦在當下,通過對近兩年國內家電行業市場的挖掘和觀察,嘗試找尋當年併購大浪潮後的蛛絲馬跡,並探尋我國家電企業當下的行業思考和未來新出口。
一、我國家電行業併購市場蕭條的兩年
據智東西統計,2016年我國家電行業海外重大併購案例多達5起,除了美的收購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的80%股權未透露金額外,其餘4起海外併購涉及金額高達681.7億人民幣,最高一起交易金額達351.9億人民幣。
但我們將時間軸推進到2019 年,尤其在2019 年韋爾股份完成100% 併購美國豪威科技、2020 年聞泰科技完成收購荷蘭安世半導體等併購案不斷奪人眼球的節奏下,我國家電行業的海外併購市場更顯蕭條。
儘管在2019 年6 月,我國家電行業誕生了那年唯一的一起重要收購案,但卻也是2018 年收購案例的延續。
去年6月,格力發公告稱,其早在2018年11月底就已出資30億人民幣,參與通信和半導體企業——聞泰科技收購安世集團的項目,並通過受讓的方式購入聞泰科技10.98%的股權。
這筆交易將進一步完善格力在上游產業鏈的技術佈局,是格力近年來少有的收購交易案例。不過,格力的這筆交易仍屬於國內市場的範疇,並未在海外家電市場掀起波瀾。
我國家電企業在海外併購市場的這股平靜也一直延續到了2020 年。
在過去的十一個月裡,美的、TCL 和格蘭仕相繼出手。這廂美的才剛宣布收購合康新能的23.73% 股份,另一邊TCL 就大舉收購中環集團100% 股份,正式殺入半導體大矽片領域。
緊接著在8 月,格蘭仕宣布將要約美國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惠而浦的61% 股份,勉強成為近兩年來國內家電廠商遊獵海外併購市場的唯一一個案例。
為何說是“勉強”?
實際上,惠而浦在中國市場的股權成分十分複雜,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海外公司”。
據工商信息顯示,除了惠而浦亞洲股份(WHIRLPOOL ASIA HOLDINGS S.а rl )通過100% 控股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掌握著惠而浦(中國)的51% 股權之外,合肥市國有資產還擁有該公司23.34% 的股權,為惠而浦(中國)的第二大股東。
惠而浦(中國)的第三大股東為中證金融公司,持股比例2.13%,其餘控股股東幾乎都為國內背景。
如此看來,格蘭仕對惠而浦61% 股權的收購,也是一場圍繞國內市場競爭的博弈。
至此,我們回顧近兩年的家電併購市場,目前已一錘定音的收購案例也不過才兩起,金額共計139.7 億人民幣,海外收購0 起,僅約為2016 年的681.7 億人民幣併購總價值的五分之一。
這意味著,我國家電企業遊獵海外市場併購“買買買”的黃金時代已然落幕。
二、家電巨頭大併購的黃金八年
如果我們將時間軸再往前推10 年,就能看到自2010 年來逐漸熱情,並在2016 年爆發高潮的國內家電巨頭海外併購戰盛況。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家電巨頭的海外併購序幕在2010 年5 月緩緩拉開。
2010 年5 月,美的宣布將以5728 萬美元(約3.9 億人民幣)收購埃及開羅上市公司Miraco,該公司主要佈局家用空調、中央空調及冷鏈產品。
這筆收購也逐漸打響了我國家電企業遊獵海外併購市場的“搶奪戰”。
在這場持續將近8 年的併購大潮中,最瘋狂“買買買”的企業非美的莫屬。
在宣布收購Miraco 後,美的緊接在第二年8 月也將原實際管理Miraco 的美國開利公司拉美空調業務的51% 股權收入囊中,交易金額2.233 億美元(約14 億人民幣)。
但美的想要擴張全球市場的野心不止於此,更重磅的還在後頭。
2016 年3 月起,美的接連爆出三起重大收購。日本東芝白色家電業務的80.01% 股權、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的80% 股權,都盡數被美的收入囊中。
一口氣吞下三家企業的美的並不急於喘一口氣,並在2017 年2 月又宣布完成對以色列Servotronix 公司的控制,但股權比例並未披露。據了解,Servotronix 主要研發運動控制及自動化解決方案。
與美的一樣瘋狂併購海外公司的還有海信。
從2012 年起,海信先是拿下了兩家美國激光芯片設計公司,再將目光聚焦在日本家電品牌,分別於2015 年、2017 年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以及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的95% 股權。
海信近年的最後一筆海外交易在2018 年,它以1.832 億歐元(約14.5 億人民幣)宣布收購歐洲白色家電巨頭Gorenje,進一步擴張海外市場。
除此之外,海爾對三洋在部分國家及地區白色家電業務的收購,以及對新西蘭家電廠商斐雪派克超90% 股份、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家電業務、 意大利家電公司Candy 的收購,總併購額高達446.32 億人民幣。
這也使海爾也成為2010 年以來,我國併購海外企業及股權耗資最高的家電公司。
三、海外併購大戰的時與機
為什麼我國家電行業從2010 年前後開始掀起遊獵海外企業的風潮?並在2015 年、2016 年推至瘋狂的併購追逐戰?
實際上,這與我國家電行業的成熟與崛起息息相關。
2010 年,恰逢我國“十一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家電行業正處於變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從黑電到白電再到廚衛、小家電市場,幾乎都處於寒冬之後的複蘇狀態,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據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數據報告,2010 年我國家電市場規模為10758 億人民幣,首次突破萬億市場大關,且市場增速高達20.7%,一改過去十年來我國家電市場發展低迷的境況。
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提升,我國家電市場發展在逐漸好轉的同時,也對自身品牌的強化、技術實力的提升,以及走向全球化市場帶來更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時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家電品牌的認可度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家電企業依靠本土品牌走向全球化的道路。
在迫切的發展需求下,通過併購海外企業來補全自身品牌、技術、業務和市場的拼圖,也成為了我國不少家電企業的發展策略。
例如,美的對Miraco、開利和Clivet 公司及股權的收購,其目的也是為了進一步開拓埃及、拉美和歐洲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再如海信、海爾分別對夏普、東芝和斐雪派克的收購,則更多地是為了獲得相關專利和技術,並通過外資品牌推動自身的全球化進程。
而創維對德國美茲的收購,也是為了推進自身全球化的同時,切入更高端的電視市場。
源自不同的目的和野心,催生了我國家電行業海外併購大時代爆發,甚至也造就了不少“蛇吞象”的收購案例。
但這一時代的爆發不僅僅是因為我國家電企業的高速發展需求,還有海外市場環境造就的機會。
為什麼在那個時期下,有那麼多的海外家電企業可以“賣身”?尤其是日本不少知名家電品牌也陷入“賣身場”中。
在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看來,家電作為一個面向個體消費者的B2C 行業,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家電企業而言,無法顯示出自己的技術優勢,這些國家更願意將重心放在B2B 領域,面向企業用戶顯示自身紮實的技術積累。
另一方面,家電行業的門檻較低,也造成許多發展中國家相繼投身到這個市場中,例如中國。同時,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在運營、人工、土地和製造成本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性價比優勢,這與發達國家的運營、生產及人力高成本形成明顯對比。
“加之歐美及日本等家電大企業的決策鏈條較長,運營效率較低,他們對家電市場這種瞬息萬變的產品變化趨勢和技術潮流相對不夠敏感。”梁振鵬說,在這一系列原因影響下,歐美日家電巨頭的業務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最終逐漸選擇退出家電市場,將家電業務全部變賣。
而中國,就是這波變賣行情下最熱情的買家。
四、家電市場併購黃金時代退潮
這場轟轟烈烈家電併購大戰無疑造就了一批自主家電企業巨頭,在推動我國家電行業復甦崛起的同時,也加速了我國家電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進程。
其中,美的從2013 年市值為700 多億人民幣的公司,成長為如今市值超6600 億人民幣的中國家電第一巨頭;海爾智家的市值也從2010 年的近300 億人民幣,增長到瞭如今的1711億人民幣。
▲美的歷史市值變化
但當我們將視線從瘋狂大併購的時代拉回當下,為何從2019 年起我國的海外併購潮逐漸熄火?
原因並不難找。
基於全球大環境看,近兩年國際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家電企業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規模,也提高了海外併購的門檻和難度。
但相比之下,國內市場內需的循環和發展給家電行業帶來的影響更甚。
一方面,早年家電下鄉政策、房地產行業高速增長、城鎮化發展及經濟刺激所拉動的家電行業爆發,已逐漸走到爆發尾聲。
在這一階段中,我國家電品牌的全球化進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佈局,加之地產市場增長萎靡,居民從“買房”逐漸轉變為“租房”的趨勢明顯,我國家電行業也早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發展階段,內需不足,市場增速慢慢放緩。
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數據,2019 年前三季度,我國家電行業市場規模僅為5870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率為- 2.7%。
另一方面,隨著AI、5G 和IoT 等新技術的衝擊,家電行業的新業態亦開始萌芽與生長。近年來,美的、格力、海爾等家電廠商逐漸將重心聚焦於“全屋智能”,通過加強人機互動的方式,為用戶帶來更新穎的智能家居體驗。
在重重因素影響下,家電企業們更急迫的已不是吞下一家家企業,強品牌、擴市場,而是高效地整合過去併購的一系列技術和資源,將其轉化為內生創新發展的動力,讓這些品牌和技術適應本土化和全球化生長的同時,更好地刺激市場新內需的增長。
過去無數機遇所帶來的飛速成長下,等待著我國家電企業的新一波挑戰才正要開始。
五、家電巨頭未來的出口往何方?
想要獲得長遠的利益和發展,這些家電巨頭們早已不能活在自己的圈子中“內鬥”和相互“吞併”。
他們不僅僅要抓住新技術和新業態所帶來的機遇,還要正視異軍突起的新入局者給市場帶來的猛烈衝擊。
在這一系列挑戰之下,傳統家電巨頭們未來的出路又在何方?
進一步擴大全球化佈局是必然選擇,但在這之外的其他答案,我們從近年來這些家電巨頭的佈局戰略中也能看出一二。
一是全屋智能化發展。在AIoT 新業態的發展趨勢下,包括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早已陸續構建各類面向全屋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建立各個家居場景的智能分佈式入口,讓用戶與家庭的交互更加便捷和自然。
例如,海爾智家構建了“5+7+N”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面向客廳、廚房、浴室、臥室和陽台五個家庭空間的智能化體驗,並通過智家云腦的AI引擎技術讓家居設備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
美的COLMO 品牌則推出了“145N”的全圖景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圍繞廚房、衛浴、起居、洗護四大生活場景,將多屏互動、分佈式語音和視覺等技術應用其中,大大提升用戶的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二是完善供應鏈佈局及跨界拓展。如今僅僅完善和豐富自身業務線已不能滿足家電企業徹底新市場的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開始將投資的目光放在供應鏈上下游領域,以推進家電供應鏈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或是跨界與新的業務形態結合,拓寬自身的業務領域。
美的併購菱王電梯就是跨界融合新業務形態的代表之一。而在完善供應鏈方面,目前廠商們最明顯的一個佈局方向就是“造芯”。
例如2019 年6 月,格力宣布已出資30 億人民幣,參與聞泰科技收購荷蘭半導體公司安世集團的項目,以加速自身在芯片領域的研發佈局。此外,康佳從2016 年起也開始佈局存儲芯片市場,試圖通過芯片設計業務深入產業鏈下游,為自身彩電等產品實現穩定供應。
三是轉型。這裡所說的轉型並非指從傳統家電企業轉向以AI、大數據技術賦能的智能化、數字化企業,而是從原來的家電領域轉向新業務戰場。
最明顯的轉型則是以電視起家TCL。2017 年,TCL 一舉收購了華星光電的85.71% 股權,開始加大力度佈局顯示屏市場,並於2019 年4 月TCL 完成資產重組,將家電等虧損的智能終端業務賣出,進一步專攻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
不僅如此,還在今年強勢擴張半導體顯示及集成電路業務,與三安半導體合作研發Micro-LED顯示技術、擬向日本OLED面板公司JOLED Incorporation投資300億日元(約20億人民幣)合作研發噴墨印刷OLED技術、宣布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以切入半導體大矽片領域。
但這些家電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不止於此,以華為、小米等為代表的跨領域玩家早已大張旗鼓地闖入智能家電市場,迅速瓜分市場。
一面是內部轉型升級的陣痛,一面是外部新玩家搶食市場的衝擊,傳統家電巨頭想要在未來新家電市場真正地站穩腳跟,仍任重而道遠。
結語:新一番輪迴後,誰是下一個美的?
回顧我國家電行業過去十年的併購風雲,既有激情昂揚的海外市場大併購時代,也有當下內外部複雜環境所帶來的行業併購潮落幕。
但過去十年的併購浪潮也加速了我國家電企業的高速發展,在為我國家電企業注入一波又一波新生命力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個個自主家電巨頭的發展。
如今,家電行業早已進入存量市場的發展階段,我國家電巨頭需要在努力突破現有市場瓶頸,融合新技術轉型的同時,也面臨這新玩家大舉進攻市場的左右夾擊。
傳統家電行業的破局仍是一條漫漫長征路。未來,家電行業又將何去何從?我們也許能期待這波行業混戰下,下一個“美的”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