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啟已停滯數十年的避孕技術研發?
據國外媒體報導,全球有將近一半育齡女性會服用避孕藥。在15至49歲的女性中,還有約1.71億人雖不使用避孕藥、但並不希望懷孕,這部分人急需更有效、更合意的避孕手段。家庭計生也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3點及第5點的關鍵方面之一。
許多男性和女性都對現有的避孕手段十分不滿。男用安全套的避孕失敗率太高,在使用安全套的第一年裡,約有13%的女性會懷孕;並且女性必須依賴男性進行避孕。植入式和宮內節育器需要做手術,屬於入侵式避孕措施;避孕藥則需要每天服用。荷爾蒙避孕法和非荷爾蒙的宮內節育器都存在副作用,如月經不調、不規律出血、痤瘡、體重增加、以及抑鬱等情緒變化。而且對全世界許多女性而言,即使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這些避孕措施便已經難以獲取、或者負擔不起了。
以上因素都會造成嚴重後果。全球約40%的懷孕屬於意外事件,並且其中一半最後會以流產告終。即使在相對容易獲取避孕措施、並且社會對避孕的反對度相對較低的地區,意外懷孕的比例也很高,如北美(48%)和歐洲(43%)。這些意外懷孕可能是由女性未採取避孕措施、避孕失敗、或避孕方法錯誤導致的。在中低收入國家,將近25%的意外懷孕是在女性採用了現代避孕措施的情況下發生的。在全球範圍內,這一比例甚至更高。
意外懷孕會對女性、兒童、家庭和社會造成長遠影響。僅在2019一年之內,意外懷孕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的直接醫療成本就相當於100億美元,而間接長期經濟成本更是高達該金額的40倍。據估計,美國2010年因意外懷孕導致的公共醫療成本約為210億美元。近幾十年來,避孕技術的研發進展也一直很緩慢。藥企一般會將年銷售收入的20%用於新產品研發,而用於避孕產品的比例僅佔2%,並且這筆費用主要用於改進現有的荷爾蒙類避孕化合物,而非開發新產品。
不過好消息是,如今的創新機會比從前多了許多。過去十年來取得的許多科學進展如今都可以用於研發針對卵子、精子或受精過程的非荷爾蒙類藥物。這類產品的副作用比已有產品更少、更輕微。並且除了每日口服藥物外,為滿足女性對不同避孕時長的要求,這些新型非荷爾蒙類產品還可以通過注射、植入、宮內節育、或其它方式,實現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避孕效力。
新冠疫情使醫療服務發生了巨變,並且這些變化很可能是永久性的。目前的許多避孕手段都需要本人親自到場,如植入式節育器和宮內節育器等。而新型避孕手段則可以遠程形式、直接提供給用戶。
為向女性提供更好的避孕手段,需要創新家、研究人員、生物製藥公司、捐款人和投資人聯起手來。這一過程中所需的許多步驟或許還能催生男性避孕領域的創新。
滿意度欠缺
現有的避孕手段無法充分滿足女性在育齡階段不斷變化的的需求及偏好。在不希望懷孕、但未使用現代避孕措施的中低收入國家女性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副作用是主要原因。並且許多產品都存在相同類型的副作用。從全球來看,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在使用荷爾蒙類避孕方法的第一年內就會停用,許多人稱,這類產品的副作用或健康風險是她們停用的主要原因。
大規模的詳細數據極其稀缺,能夠持續使用同一種避孕方法、且對此並無不滿的女性提供的數據更是少之又少。有來自近200個國家的超過10萬名女性參與了一項針對避孕偏好的調查。初步分析顯示,有多種副作用會導致調查對象停止使用某種避孕手段,尤其是情緒變化,以及痤瘡、體重增加(增長幅度為2-4.5公斤)、脫髮和性慾降低等身體變化。還有其它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如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者對避孕措施的不滿還與經期血量和頻率的變化相關。
以上因素也許都能解釋人們過去十年來對新上市產品的狂熱反應。例如,拜耳生產的宮內荷爾蒙緩釋避孕器“曼月樂”在過去五年間的銷量始終居高不下。此外,口服避孕藥Lo Loestrin每日提供的雌荷爾蒙量最低,因此與相關產品相比、副作用也可能較少。自2011年上市以來,這款產品佔據了一大部分市場份額,淨收益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還有一款2018年批准上市的手機應用,名叫Natural Cycles(意為“自然週期”),可以根據使用者體溫判斷其當前是否容易受孕,從而達到避孕目的。今年年初,美國Evofem公司還推出了Phexxi,這是一款陰道內酸鹼度調節劑,可以作為非荷爾蒙類避孕措施。這兩款最新產品的影響還要過幾年才能顯露出來。
然而,目前正在研發的產品中,真正新穎且高效的產品卻少之又少。根據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2017至2020年間共有20至25項由業界資助的臨床試驗。其中大多數都以改進現有的荷爾蒙類產品為主。而相比之下,僅僅在2019年,就有約3100項癌症藥物、600項心血管藥物、以及140項眼部疾病療法的臨床試驗。
女性避孕技術研發的出資方也是寥寥無幾,包括尤尼斯•肯尼迪•施萊佛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過去幾年來,還有其它組織對特定的非荷爾蒙類避孕技術進行了資助或投資,包括哥本哈根的生物創新研究所、以及美國投資公司RHIA Ventures及Adjuvant Capital。該領域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
忽視循環鏈
為何針對女性避孕措施的出資和研發都如此有限呢?原因之一是,這些產品是提供給育齡階段的健康女性使用的,因此要想通過監管部門的批准,就需要滿足嚴格的安全要求,不得產生嚴重或強烈副作用。這就導致市場缺少商業激勵、不願嘗試新產品。
此外,新產品在生殖健康方面還存在特殊的責任問題,尤其是在美國這個愛打官司的國家。至今已有多起針對主要避孕產品製造商發起的訴訟案例,掀起了很大風浪,最終和解金額達數百萬美元。除此之外,提供給健康人群的只有疫苗一種產品。但在美國,根據1986年頒布的國家兒童疫苗傷害法案,疫苗製造商受到保護、無需承擔責任。但避孕產品則不可能受到類似的法案保護。
此外,從商業角度來看,避孕產品市場似乎正在穩健增長,2018年的市值達240億美元。但女性對產品變革的需求並未通過銷售額減少的形式體現出來。並且,女性的健康問題和個人偏好也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資金支持,需求也往往被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所忽視和誤解。
嚴格的監管、高昂的責任風險、以及強有力的市場信號的缺乏,這些障礙都導致人們形成了一種錯誤認知,認為避孕技術的研發投資回報率很低。因此過去20年來,全球多家生物製藥公司都出賣、縮減或關閉了研發非荷爾蒙類避孕產品、以及其它女性健康產品的部門,將注意力轉投向腫瘤治療等增長迅速的領域。
製藥公司從某一領域退出時,便會啟動一個忽視循環鏈。風險投資人會對機會不明朗的技術持警覺態度,不願提供支持。學術界也會對缺乏商業產出與經濟支持的領域保持謹慎。私企缺少有前景的探索發展方向,潛在的出資人也很難輕易判斷該往哪裡投資。
這致使避孕技術的研發錯失了許多良機,有大量新興科學工具原本可為研發所用。該領域之所以還未徹底停滯,全仰賴公共資金的支持。
黃金時間
如今利益相關者聯起手來,也能使一個行業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例如,我們如今可以使用20年前用不到的基因工具。這些工具的操作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分析方法和數據庫的複雜性和規模也在迅速提升。生物統計學家可以篩選出決定卵子或卵泡成熟、受精或執行配子功能的關鍵基因或蛋白質。這可以將非荷爾蒙類藥物干預手段的目標分離出來,效率遠比從前失敗的方法高得多。
婦科腫瘤學與不孕症等相關領域獲得的業界資助過去十年來一直在增加。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也能對避孕技術的研發起到一定幫助。例如,弄清排卵機制可幫助我們尋找能對該生物通路造成暫時性影響的藥物。
在線工具也為研發提供了一定機會。2015至2018年間,投資者們在家庭計生相關的數字診斷產品與服務領域的投入超過10億美元,包括記錄經期與備孕期的手機應用等等。等到2025年,該領域市值預計將達500億美元。其它手機應用和社交媒體也能幫助我們打造反映女性需求的大規模數據庫。當然,保護個人隱私是大前提。
關鍵合作
公私合作將是接下來的關鍵所在。腫瘤學、免疫學和應用基因學的創新模式都會讓企業在研發早期便參與進來。這種合作方式可以針對消費者需求、研發出有銷路的產品,還能提高結果的可複制性、分散風險、以及從多方面增強產品穩健性。如果沒有早期買入作為保障,創新舉措往往會因為風險過高而被迫終止。
我們還要打開思路、確保需求最強烈的群體有途徑獲取新型避孕產品。例如,新型非荷爾蒙類避孕產品也許需要全新的生產工藝,因此定價可能會比現有產品高。所以高收入國家市場的收益應當給中低收入國家的市場提供一定補助,讓這些市場的定價維持在可負擔水平。
疫苗的開發就是通過產品開發合作、保證中低收入國家獲取疫苗的一個出色案例。例如,“艾滋病疫苗發現合作項目”以研究發現為工作重點,將最優秀的科學家們召集起來,優先開展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研究項目,並為論文編寫與模型系統的開發提供支持。為增加公共、私人和慈善資助,不同的產品開發合作項目也需要強強聯手。這類機制可以促進創新,大大減少早期投資的金融風險。對新冠疫苗與療法的創新和研發而言,這種基礎設施與合作項目同樣不可或缺。
監管機構則可以通過降低門檻來促進創新。例如,一旦避孕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已得到充分研究,或許可以允許開發者除了進行臨床試驗之外、還可以開展建模分析,從而為未來使用同一種藥物的產品提供支持。譬如說,某種新型非荷爾蒙類產品在臨床場景下的有效性也許低於部分現有產品,但副作用也更少,因此接受度和使用率可能反而更高。
新資金的注入對任何領域的創新都至關重要。風險投資、生物製藥和生物技術企業、以及高校應當開展評估,看看是否有機會將自己的技術和專業經驗應用於避孕技術的研發。這種方式已在多個領域加速和促進了研發創新。
除此之外,公眾也需要闡明自己的願望和需求,這樣新推出的避孕方式才能讓女性感到滿意、而不必默默忍受。
假如能研發出一款可靠、副作用少的新型避孕產品,便能啟動一個良性循環:好的產品可以促發更多投資和研究,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選擇。蓬勃的避孕技術研發環境或許還能促進其它女性健康領域的創新,如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和性傳播疾病等等。既然如此,我們還在等什麼呢?(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