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償實習“暗網”映射出實習的真需求
繼象牙塔里的“績點為王”焦慮之後,找實習似乎又成為大學生的“內捲”高發地。據《財經》雜誌報導,圍繞大學生想去“大廠”、大機構實習的需求,一些中介正在編織出一張有償實習暗網。他們將各大企業的內推機會明碼標價,並聲稱付費數万元後,便可“全部免面試,包過”。
根據記者調查,這其中有一些是涉嫌詐騙的“假實習”,有的機構甚至會帶學生做假項目,從對接的導師到項目內容都是機構自己一手操辦的。以為自己被成功內推的大學生,其實根本拿不到實習證明。而另一些機構則是通過打通關係,撬動名企員工的內推特權,走捷徑幫客戶“拿下”真實習。
這一暗網背後,映射出了部分大學生真實的實習需求。在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希望通過名企實習經歷點亮簡歷,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而由於缺乏社會人脈資源和過硬的學歷、專業背景等原因,許多人的“大廠情結”難以實現。簡歷投出之後,往往是石沉大海。一些中介正是抓住了這一現實痛點,進一步販賣和傳播求職焦慮,然後用“花錢就能實習”“幫你實現背景提升”的承諾招徠客戶、謀取利益。
然而,這一灰色產業鏈潛藏著極大的風險。對學生而言,動輒數万元的高昂費用有時並不能買來安心,若是陷入了中介機構精心佈置好的假實習騙局,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即便僥倖獲得了真實習,許多也都是遠程“打雜”,虛耗時間,與公司和實習導師的聯繫極為微弱。
實習本是為了感受真實的企業氛圍和行業發展狀況,與前輩學習職業技能,展開深度交流。付費遠程實習中若即若離的關係,往往不能給學生帶來多少有益收穫。在後續的求職面試中,面試官往往更關注應聘者對實習項目的理解度和參與度。有時只需要幾個具體的問題,便可輕鬆戳破“水實習”的光鮮泡沫。從這個意義上講,重金打造的“美顏”簡歷反而可能成為求職“負資產”。
當內推被做成一場生意,企業的人才選拔機制和社會聲譽也會備受影響。在正常情況下,實習生的選拔是憑實力說話,企業也可從中進行甄選,涵養人才“蓄水池”。可是當內推機會被某些員工濫用,甚至倒賣實習機會成風,公正、透明的選拔機制就會受到干擾,真正符合要求的優秀學生反而會被淘汰。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企業的人才質量不斷下滑,也會給求職者留下“不夠公平”“只要關係戶”的負面印象,繼而對行業風評和社會聲譽構成傷害。
作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現象,有償實習所指向的“走捷徑”觀念,無疑會對職場生態和社會風氣產生腐蝕作用。“劇場效應”表明,當一群人坐在劇場看戲時,如果有人破壞規則站起來而未被制止,後面的人便不得不跟著站起來,劇場本身的正常秩序也由此被打破。
在職位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越來越多人通過“快車道”進入名企實習,那些遵守規則、踏實積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便會受到擠壓,甚至會讓他們的堅守顯得有些“傻”。這種“憑財力而非實力獲取機會”的現象,明顯與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相悖,也助長了投機取巧、讓實習被功利化的不良風氣。
當實習成為中介“撈錢”的工具和大學生自我“貼金”的砝碼,實習本身的價值正在被扭曲和異化。對企業和大學生而言,只有堅守規則意識,尊重專業價值與真才實學,才是對自身的負責。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職業規劃培訓、整合實習資源等方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社會也需反思有償實習帶來的種種隱患,彌補相關法律和製度漏洞,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求職環境。
作者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