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病互助計劃怎麼“病”了?
近日,以相互寶為代表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遭遇用戶規模負增長,引發業界廣泛關注。相互寶最新的一起公示分攤中,參與分攤人數降至1.03億人,較前一期下滑1.73%。雖然用戶規模仍然龐大,這一下降卻具有較強的標誌性意義。這是相互寶參與分攤人數連續兩期環比負增長,亦為首次出現較大程度的環比負增長。
實際上遭遇用戶增長瓶頸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不只有相互寶。以大型互聯網平台旗下的互助計劃為例,美團互助用戶數今年也進入下行通道,12月19日用戶數為1546萬。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最新一期分攤會員數1312萬人,不到2019年高點4352萬人的三分之一。
與用戶規模負增長對應的是,大病互助計劃分攤金額在持續上升。一位2019年6月加入相互寶的用戶分攤金額顯示,2019年6月分攤金額僅0.84元,2020年11月增至9.66元。
網絡大病互助計劃大熱之後集體陷入增長困境,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用戶的絕對數量有限,用戶規模在發展初期迅猛上漲後必然會進入調整週期;二是互助計劃是事後分攤機制,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滯後效應導致整體出險率增加、分攤金額上升,進而導致更多健康人群選擇退出計劃;三是網絡互助計劃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四是市場上各類互助計劃數量眾多, “藍海市場”已漸成“紅海市場”。
實際上,網絡大病互助計劃一直就存在會員數增長快但脫落率也高的問題。加入網絡互助的人群有的是一時興起加入,隨著時間推移和分攤次數增加,一些對互助機制理解有限和後續分攤費用預估不足的用戶就會退出,這種用戶特性也推動了網絡大病互助計劃加速洗牌。
誠然,我們需要客觀看待網絡大病互助計劃參與人數下降,但另一方面,更要重視網絡大病互助計劃調整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例如,大病互助分攤人數下降後,分攤金額未來將如何上升?以低門檻為賣點的大病互助計劃是否仍有吸引力?大病互助計劃未來將向何處去?
除了參與人數下降,大病分攤金額問題也如影隨形。一位從業多年的壽險人士分析,根據保險公司的經驗,通常會在客戶投保5年後開始看到有理賠申請,並逐漸增多,互助平台可能也會有同樣特徵,相關糾紛會在互助計劃設立5年後慢慢增多。
從兜底機制來看,保險公司對保戶有破產保護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規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因分立、合併或者被依法撤銷外,不得解散。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大病互助計劃則不然。一旦存留會員和需要領取互助金的人群出現失衡,不排除互助計劃面臨調整和結束的風險。
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網絡大病互助計劃覆蓋了逾億人群,雖然不是真正的保險,但內核仍然是管理風險,為促進大病互助計劃的持續穩健發展和防範風險,有規範管理的必要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既是網絡大病互助計劃的調整期,更是規範化運作的機遇期。一方面,網絡大病互助計劃平台應該密切關注用戶動向,採取積極舉措保證互助計劃運行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另一方面也應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有業內人士呼籲將網絡大病互助計劃納入監管,進一步規範大病互助計劃的經營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例如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來強化互助行業風險管理,每年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互助計劃的人群特點、資金分攤和賠付情況進行精算分析並形成報告,報告對所有會員公開,供會員了解和評估所在互助計劃的運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