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騰訊、京東都趕著下架的存款產品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幾天,互聯網平台紛紛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的事情火了。先是19號前後,大家發現支付寶、百度、騰訊、攜程等大廠旗下的平台已經把相關產品下架。騰訊理財通直接下掉了“銀行類”的入口。支付寶的“銀行存款”入口,點進去已經是一片荒野。然後,很快,滴滴、京東、中國平安旗下的陸金所也有了動作。
現在,在體量比較大的互聯網平台上,你已經很難再看到互聯網存款產品了。可能有一部分差友,以前沒有接觸過互聯網存款產品,不太懂這是嘛玩意。它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餘額寶( 貨幣型基金),而是一種銀行的存款產品,只不過銀行委託給支付寶等互聯網平台代銷。就是這玩意,眼熟麼?~ ▼
當然不是白嫖,銀行是要給平台支付“ 導流費” 的。銀行把存款類產品放到互聯網平台上,發揮互聯網平台們用戶體量龐大的優勢,為自己更好的招攬存款。
銀行為了成功攬存,往往還會給出比較豐厚的條件吸引用戶。像承諾保本保息,超低的准入門檻這些都不算啥。。。
最關鍵的是高利息,拿盛京銀行之前推的盛惠存3 號為例,年化利率達到了4.65% 。
這比不少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還要香?~
背靠銀行的存款類產品,保本保息,高利息,這些詞彙一下就抓住了人們的心。
再加上互聯網平台的流量加持,用戶簡直是蜂擁而至,好評如潮。以致於當互聯網存款產品被下架的時候,有一些人發出了不理解的聲音。
似乎這些人說的也有道理,保本保息的高利息產品,為什麼要被下架呢?—— 怕大家為了這點利息,回頭本金都沒了。
稍微往深處想想,你就會明白。銀行傳統盈利模式是 “ 低買高賣”。舉個例子,你去銀行辦1 年的定期存款,銀行給你2.33% 的年化利息,然後轉手以6.66% 的利息把這錢放貸出去,賺中間的利息差。拿宇宙第一大行今年Q3 的季度報告為例,其中利息淨收入達到了 4628 億元,佔營業收入的 69.53% ,是很大的比重了~
存款可以說是銀行賺錢的根源,這就是為啥,你每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每個月都在為了攬存奔波。。。
但很明顯,對於中小銀行來說,各方面都沒啥優勢,除了多給一些利息。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銀行會選擇利用用戶量龐大的互聯網平台,售賣高息的存款產品。不難發現,在各平台發布互聯網存款產品的銀行,主要還是中小銀行,尤其是地域性的銀行。喏~▼
把利息開高一點,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壓榨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原本2.33% 吸存, 6.66% 放貸,穩穩的幸福。但隨著吸存利息成本的逐漸拉升,從2.33% 變成4.65% ,如果不加以製止,誰也不知道為了競爭,利率是否會進一步上升。再加上“ 導流費” 等雜七雜八的費用,銀行的成本會不斷上升。要保證“ 高買低賣” ,銀行就要想辦法把這些存款都給放貸放出去,這回帶來很多問題。
比如,隨著成本的上升,低風險低收益的放貸已經不能滿足銀行了,而高風險高收益會帶來更多的壞賬可能。說白了,成本上升,收入卻不一定穩定。等到銀行資不抵債的那一刻,那銀行只能。。。申請破產。包商銀行申請破產 ▼
總之,中小銀行借助互聯網平台流量博來了一筆數額巨大的存款,但存款裡醞釀的是一個很大的、這些銀行不一定能擺平的挑戰。當然,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還有一個想法:就算銀行破產了,也有國家兜底吧?嗯。。。其實在2017 年11 月,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就聯合下發了資產管理新規,在新規中,銀行的剛性兌付已經被打破。對於銀行存款產品來說,個人存款客戶本息在50 萬元以內的,可以獲得賠償,超過50 萬元的,則要等待銀行資產清算結果。
並不是國家不願意兜底,而是為了防止有些懷著不良心思的人,利用這一條規則做壞事,最後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所以,對於個人來說,風險還是存在的。更何況互聯網存款產品裡涉及到的很多操作,都屬於問題操作。比如區域型銀行憑藉互聯網突破了地域限制,將存款業務拓展到全國;用存款保險保障的宣傳暗示“ 零風險” 。當然,以上所有都不能說明互聯網存款產品一定會出問題,只能說明這玩意的確存在一定的風險。等到一團糟的時候再來管控,那就來不及了。這對銀行跟互聯網平台也是一個警示,不要整天搞一些么蛾子來變相“ 高額攬存” ,為自己謀福利。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在監管之下,進行有效的競爭和穩健的金融創新,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