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強過阿波羅、獵戶座!嫦五防熱材料水平世界領先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壤成功返回地球,時隔44年,人類再次從月球帶回了岩石和土壤樣本,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地球,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進入大氣層,如此高速的摩擦將在探測器表面產生3000℃的高溫,其熱流超過了我國以往任何一個再入返回的型號。針對於此,航天科技集團一院703所研製團隊為其量身打造了新型防熱外衣,有效保證了嫦娥五號的順利返回。
防熱外衣要輕
由於嫦娥五號要一次性實現“繞-落-回”,為了降低載重,最大化試驗效率,讓“五姑娘”輕裝上陣、安心挖土,防熱材料也要相應減重。只不過這一次,研製團隊對“輕”的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過程示意圖(中國航天報製圖)
其實,一味降低材料密度本身並不是很難,但要讓材料的密度低,同時又要耐高溫、強隔熱,難度就非常大了。團隊成員死摳整個返回器防熱材料的重量,確保每一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終在不同部位按照受熱情況的不同,採用了7種防熱材料。
例如:在氣動加熱最嚴重的大底結構採用的是新型的輕質C-Si-O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其密度約為0.5g/cm3,可承受6MW/m2的熱流環境;拐角採用連續纖維增強中低密度結構材料;側壁結構採用的是超輕質的蜂窩增強防熱材料;密度約為0.36g/cm3,可承受1.5MW/m2的熱流環境……這7種材料相互配合,和諧相處,防熱減重兩不誤。
其中一種防熱材料(真的不是餅乾)
但是,在探測器“奔月”和“繞月”的過程中,由於軌道的變換和距離太陽的遠近,防熱結構不僅要承受幾乎完全真空、沒有大氣層和地磁保護的宇宙空間裡各種離子的輻照,還要承受極低的溫度以及高低溫度的循環交變,這就對7種防熱材料的性能及其與承力結構的熱結構匹配性、整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好比讓軟硬不同的裝修材料鋪滿整個房間,而且這些材料還不能因為冷熱交替變形、開裂,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703所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側壁、大底整體防熱結構及7種不同防熱材料匹配的難題,滿足了月球採樣返回防熱材料輕質又防熱的苛刻要求。
防熱外衣要強
防熱材料除了越輕越好,還需要擁有足夠的強度。這就好比大家冬天穿羽絨服,除了希望羽絨服盡可能輕,不要穿在身上感覺沉甸甸之外,還希望羽絨服盡可能結實,不要風一吹、水一洗就破了。特別是防熱材料面對的是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在高溫下還要保持一定的強度。
這次,嫦娥五號返回器採用的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再入模式:半彈道跳躍式再入,形象點說就是打水漂返回。
這種方式怎麼理解呢?嫦娥五號在進入返回軌道時,一開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進入大氣層。整個速度有多快?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只用了不到100秒。這時候,材料溫度會達到3000℃。
進入大氣層後沒多久,為了減速,嫦娥五號會向上跳躍回到太空,這個時候外部溫度是-120℃。
接著,嫦娥五號又以第一宇宙速度7.8km/s進入大氣層,這時候的材料溫度是1800℃。
嫦娥五號返回示意圖
打個比喻,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鍋,那麼上述過程就相當於這個鍋先大火爆炒,然後放進冰塊裡,再從冰塊裡拿出來小火慢燉。因此,這次的防熱材料不僅要經歷冷熱交變,更要同時經受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燉”的雙重考驗,對最外層的防熱材料提出了非常高的高溫燒蝕強度要求。
返回後的嫦娥五號經歷了高溫燒蝕(李淑姮攝)
這是我國首次遇到這類情況,而且時間緊迫。為此,團隊開展了集中攻關:清晨安排試驗、上午調整參數、下午討論分析、晚上總結優化,每天雷打不動。同時,團隊還不斷調研與收集國內外前沿進展,不斷完善設計思路。
最終,在很短的研製時間裡,團隊創新研製了以“碳”為主的材料體系,並順利解決了燒蝕後退等問題,完成了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嫦娥五號的防熱材料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之前國際上最好的防熱材料是改進後的Avcoat5026。Avcoat5026是阿波羅飛船所用的防熱材料,也是目前唯一經歷載人登月返回特殊嚴酷熱環境的防熱材料。改進後的Avcoat5026仍為燒蝕型防熱材料,密度在0.56g/cm³左右。這種防熱材料的製造工藝複雜、週期非常長,獵戶座飛船大底的防熱材料需要整整6個月才能完成製造。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防熱材料密度為0.5g/cm³,成型週期是獵戶座的1/25。
我國空間探測經歷了返回式衛星、載人神舟飛船、月球無人探測、火星探測等活動,後續還將開展小天體探測、載人登月探測、火星取樣返回等探測計劃,探測器或再入器的防熱材料是關鍵技術之一,是關係探測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後續,703所仍會再接再厲,發展防熱材料技術,為我國空間探測活動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