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這項新研究開始於對壓力誘發抑鬱症的小鼠模型中的微生物群變化的研究。除了初步研究了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之間的微生物組差異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情緒障礙可以通過糞便移植轉移到健康動物身上。
“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微生物群從有情緒障礙的動物轉移到健康的動物身上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使後者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項新研究的聯合最後作者Pierre -Marie Lledo說道。
研究的下一步則是研究腸道細菌改變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機制途徑。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現了抑鬱動物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變化。
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對大麻在大腦中如何起作用的系統研究,人類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才得以被發現。在揭示了大麻中的四氫大麻酚(THC)如何跟大腦中的特定大麻素受體相互作用後,研究人員隨後發現,人體會自然地產生內源性大麻素–稱為內源性大麻素。
內源性大麻素信號的改變特別是在海馬體中,已經被證明跟抑鬱和情緒障礙有關。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組的改變跟海馬體中內源性大麻素信號的減少有關。
為了解釋這種聯繫,這項新研究發現,壓力引起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會導致某些脂肪酸代謝物的減少,而這些脂肪酸代謝物是內源性大麻素的前體。這表明了腸道細菌可能是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機制。
在研究的最後階段,科學家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乳酸菌屬的一種特別的細菌上,這種細菌在抑鬱的動物身上似乎特別少。通過補充這種特殊的菌株足以增加大腦的內源性大麻素水平並減輕動物的抑鬱行為。
雖然這項研究主要是在動物模型上進行的,但肯定有足夠的先前證據可以讓人們確信,類似的機制也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在患有抑鬱症的人體內,已檢測到乳桿菌微生物組菌株的含量低於正常水平,海馬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紊亂已被證實跟許多人類神經系統紊亂有關。
然而,這項研究並沒有聲稱這一新發現的通路是影響情緒的唯一內臟-大腦機制。相反,這可能是環境壓力導致抑鬱的幾種方式之一,希望未來的研究能進一步解開這些內臟和大腦的聯繫並為各種情緒障礙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