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五週年,盤點全球減排“成績單”
《巴黎協定》五週年,全球減排“成績單”如何?此前,聯合國環境署在2020年最新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下稱“報告”)中表示,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短暫下降,但世界仍然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超過3° C的方向發展,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並致力於實現1.5°C溫控目標”的水平。
但是,該報告也認為,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疫情后的低碳復甦可能會使2030年預計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這遠遠超出實施《巴黎協定》無條件國家自主貢獻所能預見的減排量,大大增加了世界實現2°C溫控目標的機會。
12日,由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的2020氣候雄心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上表示:“如不做出改變,氣溫升幅在本世紀可能達到災難性的3攝氏度以上。”
古特雷斯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宣布本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直到實現碳中和。他稱,已有約38個國家和地區這樣做了,希望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能這樣做。
承諾淨零排放國家越來越多
《巴黎協定》五年以來,全球承諾在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國家越來越多。
聯合國環境署在《報告》中稱:“這是氣候政策在2020年最重要、最令人鼓舞的發展。為了保持可行性和可信度,必須迫切把這些承諾轉化為強有力的近期政策和行動,並在國家自主貢獻中加以體現”。
報告統計了承諾淨零排放目標的國家和地區,認為當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1%的126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正式通過、宣布或正在考慮淨零目標。如果美國按照拜登-哈里斯(Biden-Harris)氣候計劃中的建議,採納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後,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3%”。
具體而言,在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中,淨零排放目標分別為:法國和英國已在法律上規定了2050年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歐盟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宣布了在2060年前努力爭取實現碳中和的計劃;日本宣布了到2050年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韓國總統在國會的講話中承諾韓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已經表示有意通過立法制定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儘管尚不清楚這是僅指二氧化碳還是所有溫室氣體);南非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零碳淨排放;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雄心聯盟成員國,致力於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此外,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梳理,截至12日,G20國家中有11個成員國都做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
不過,一國在提出淨零排放目標的同時,其更新過的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也要與之保持一致,如此才能製定出符合《巴黎協定》的長期戰略。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截至2020 年11月中旬,九個G20集團成員國(加拿大、 歐盟、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南非、英國和美國)已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了長期低溫室氣體發展戰略,不過所有這些戰略都是在採用淨零排放目標之前提交的。
好消息是,有不少G20成員國已經宣布了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在12日“氣候雄心峰會”前,英國發布了最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到2030年要減少至少68%的溫室氣體排放。英國希望通過這一目標,創造並支持多達25萬個綠色清潔就業崗位。
歐盟也在11日宣布,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至少55%。
據新華社消息,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張樹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剛剛宣布了新的氣候目標,包括光伏和風電總裝機達到12億千瓦,這意味著在未來10年,年新增裝機要超過7000萬千瓦,相比過去5年的增長無疑需要進一步提速。”
這一新宣布的目標比此前都有了較大提高,譬如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原有目標為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原有目標為20%,森林蓄積量原有目標為45億立方米。
“基於目前的現狀與未來的可能趨勢,有理由相信中國屆時將很好地甚至是超額完成新目標。與有效實現目標同樣重要的,是有效率地實現目標——減排需要首先發生在成本最低的部門、地區與行業,比如煤電部門。”他說,“與此同時,如何銜接2030年與2060年碳中和的最終目標,是未來若干年的重要課題。”
財政支出規模空前,但是否低碳?
聯合國環境署在上述報告中跟踪了疫情以來全球用於刺激的財政支出與低碳建設之間的相關性。
報告顯示,目前與疫情相關的政府財政支出在全球約達到12萬億美元,佔202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
對G20集團成員國而言,2020年的財政支出平均佔GDP的15%左右。不過迄今為止,各國在很大程度上錯過了使用財政救助和復蘇措施來刺激經濟,同時加速低碳轉型的機會。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用於疫情的財政支出主要支持了全球高碳經濟生產現狀, 或對溫室氣體排放產生中性影響。
“儘管將眼前的救助措施用於現有行業可以理解,但後面的救助和復蘇措施可以支持低碳發展,同時也不會放棄獲得經濟利益的機會。”報告表示,這一點值得注意,因為應對疫情的財政干預,下一階段可能會將更大比例的資金轉向復甦措施,這表明有可能加大對低碳措施的實施力度。
“從長期看,對疫情的全球經濟救助和復甦應對,將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還是增加,仍掌握在決策者手中。”報告稱,在以下方面出台財政救助和復蘇措施,能夠同時支持快速的就業密集型和成本效益高的經濟復甦和低碳轉型,譬如支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零能耗建築、低碳產業等零排放技術和基礎設施,支持零排放技術研發等。
相反,一些財政救助和復蘇措施可能會使高碳和破壞環境的行業持續下去。報告稱,其中包括:化石燃料基礎設施投資或對高碳技術和項目的財政激勵,環境法規的放棄或倒退,救助那些不具備低碳轉型或環境可持續性條件的化石燃料密集型企業(如航空公司、內燃機汽車公司、工業企業和化石能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