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一刷房沒了“刷臉時代”的技術漏洞該堵住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房地產行業也進入了“刷臉時代”。不久前,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引發了網友熱議。如果說“刷臉看房”多少還有點喜劇色彩的話,“刷臉賣房”給人帶來更多的是焦慮和恐懼。
今年9月,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他找的置業顧問韋某鵬,以房屋查檔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見面,用手機給黎先生進行刷臉。沒想到,在完成刷臉認證後,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據了解,僅僅被韋某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目前警方已對韋某鵬事件進行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經被凍結交易。
僅僅一次刷臉認證,錢沒見到,房子也沒了,這樣的騙局令人不寒而栗。眾所周知,正常的二手房交易是一個繁瑣的過程,買賣雙方要多次見面協商辦理相關事宜,每一次都要求本人必須親自到場。誰能想到,僅憑一次刷臉認證,犯罪嫌疑人竟然能在房主既不知情也沒到場的情況下,一手操辦了二手房交易的全部流程。看到這樣的案例,不由得令人擔心,如果嫌疑人就連刷臉認證也沒有徵求房主意見,而是悄悄竊取了房主的面部資料數據,案件的偵破難度豈不是更大?
據調查,韋某鵬在多次行騙過程中,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邕e登”App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於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台,不僅可以查詢名下房產,還可以辦理房產過戶。深化“放管服”的過程中,各地都推出了大量線上業務辦理平台。“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本是一件好事,但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案件警示我們:如果信息在“多跑路”的過程中失去了有效的監管和保護,“少跑腿”的未必一定是群眾,也有可能是別有用心的騙子。
韋某鵬事件東窗事發後,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表示正積極配合警方調查,將於近期優化升級網上辦理二手房交易業務的程序。優化過後,除了在刷臉的時候通過文字提醒,賣家網上辦理二手房交易登記,刷臉次數從1次增加到2次。在賣家第二次刷臉確認房屋過戶前,系統還會通過賣家預留的手機號碼發送一個驗證碼確認業務辦理。除此之外,對於一次性付款的交易,售房者也可以在交易信息採集時勾選“資金監管”選項,由銀行暫時監管房款,以免“房錢”兩空。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亡羊補牢的態度值得肯定,但如果“補牢”的意識和行動能早一些,公共利益無疑就能多一些安全和保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6月,韋某鵬就曾通過刷臉認證的方式盜賣了他人房屋。在被受害人及時察覺之後,韋某鵬歸還了賣房款。警方認為沒有構成案件,最終只是對韋某鵬進行了教育。正是因為此次經歷,韋某鵬在此後故技重施並頻頻得手。現在看來,警方當時的處置頗值得商榷:偽造交易合同涉嫌合同詐騙罪,非法佔有他人房款涉嫌侵占罪,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韋某鵬都應該被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如果當初將韋某鵬繩之以法,其何至於頻頻製造同類案件?同樣應追問的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態度,如果當初能及時拾遺補缺,系統漏洞又怎麼會養癰成患,乃至於被騙子越扯越大?
上個月,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公開宣判。看到“刷臉賣房”騙局,也就不難明白,公眾為什麼對人臉識別保持高度警惕。隨著人臉識別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人臉信息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闊,商業價值也越來越大,甚至已成為網絡黑產的重要交易信息。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人臉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竊取和濫用。包括二手房買賣在內,涉及個人重大利益的事項辦理中,“刷臉”的便利性有多高,風險性就有多大。在個人提高警惕的同時,完善的信息管理機制和嚴格的法律保障體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