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便宜50% 群主說我去官方渠道買就是傻?
現在買東西的渠道可以說五花八門,年輕人喜歡線上網購,中老年人更傾向於線下實體,還有些人則“研究”出了一些較為特殊的渠道,比如微信團購、熟人拿貨、閒魚等等。不同渠道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同款商品不同價,比如同樣的一台洗衣機,線下賣5000,稍微改改外觀、顏色拿到線上就賣4000,如果找本地團購或者熟人拿貨說不定3500就可以到手。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神奇的情況?
線上不一定比線下便宜,我們可能被“騙”了
首先說說線上線下,先提一下,我這裡說的線上是指京東、淘寶、蘇寧等正規官方渠道,而線下是指品牌直營店、官方授權店、大型賣場等。
絕大部分消費者購買電器的渠道基本集中在以上兩種,而現在線上網購已經逐漸取代線下實體店成為大家的首選。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網購不用出門,方便省事兒;二是網購一般比實體店便宜。
從表面來看,開網店不需要考慮地段,也就省去了一大筆租金,而實體店房租水電人工都要更貴,所以線上賣的東西可以比線下便宜很多。事實上,這種刻板印像已經成為網購平台割韭菜的方式之一,有時候同樣的商品,線上甚至比線下貴,這就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和信息不對稱性。
以兩個知名手機品牌OV為例,它們很多產品主攻線下渠道,在網購平台上很少看到優惠,而在線下賣場讓銷售人員打個折、送個禮品是非常輕鬆的事情。
並且現在開網店也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和低成本,一個成功的網店需要配置的人員比線下實體店更多,另外雖然不用租商舖,但是為了引流,就得燒大量的錢給平台提高曝光量。淘寶知名的“直通車”項目,根據點擊率每個月燒掉幾十萬都很正常。
除了價格,現在還出現了線上專供款、電商特供款商品,這種商品質量比線下差,我個人接觸得最多的就是衛生紙了。網上賣的抽紙既便宜量又大,但是比線下超市的薄,遇水就化,質量顯然有差距。

當然,我說的並不代表全部,目前來說大部分商品仍然比線下實惠,款式也沒有太大差距。但我想說的是有這種現像在發展擴大,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的刻板印像以及線上商品摸不著的特點,開始有意製造差異,追求更大的利潤。
最好的模式固然是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然後利用各自不同的屬性提供一些個性化服務,讓消費者能結合自己的具體需求來選擇。
震驚!正規和非正規渠道可能是同一個老闆
說完正規的,再講講一些特殊的渠道。非官方渠道搞得最火熱的應該是團購,主要是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方式進行銷售,面向對像多為本地同一小區的業主們。
這種微信團購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比線下實體店便宜就不說了,秒殺618、雙11的電商平台都不成問題,所以也吸引了一些“粉絲”。
像家電這種產品,根據地區不同由不同的經銷商或者代理商所壟斷,這些經銷商在當地開店、打廣告、打通渠道、配置人員要花不少錢,所以為了保證利潤率,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反過來想,家電這類產品利潤率比手機、電腦要高不少,如果省去這些中間環節,也就更容易做低價格,也就出現了跨過本地經銷商直接賣低價貨的情況,他們稱之為串貨。
搞微信團購的人有些是個人微商,有的甚至是外地經銷商,不論哪種他們在本地都不用開店面、做廣告,手持貨源後直接打入各地小區,以較低的進貨價銷售。
反過來看當地經銷商,面對這些外來者,如果只通過舉報來應對,但家電不是重複消費,更新換代很慢,消費者買了外地經銷商的電視,就算處罰了對方,消費者也不會來你這兒再買一台,所以這樣治標不治本。
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都參與到團購中來,在明面的正規渠道賣正常價格,也就是高價,但私底下低價給各個團購群群主供貨。因此,雖然大家都是正規的經銷商,但背地裡可能也經營著不那麼正規的銷售渠道。
這也搞清楚了另一個問題,為啥熟人總能拿到價格低的貨,其實很有可能他自己也在參與團購供貨,說白了他也是微商,只是你和他熟而已。
買低價,一不小心就成為接盤俠
假設團購的貨源都是經銷商從廠家直接拿的全新貨,並且提供全國聯保、官方售後,那麼這種銷售模式對消費者來說確實可以受益。根據某團購群主介紹,一台中端洗衣機,團購價可以比正規渠道價便宜足足1300塊錢!並且能夠保證這機器是從原廠拉出來的。

某團購群主原話
但是,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麼多團購群主、個人微商、經銷商,都能保證自己的貨源是真實可靠的嗎?顯然不能。這就是團購最不靠譜的地方,你永遠也不知道他的貨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運氣好可能是原廠,運氣不好就可能是二手貨、翻新貨,甚至是殘次品。
往往運氣不好的情況佔大多數,畢竟在退換貨越來越容易的大背景下,二手、摸摸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商家庫存裡面總是充斥著大量非全新的原廠產品,總需要有人來把它們消化掉。

在閒魚上有很多專門從某東備件庫拿貨的商家,至少有一定良心,他會直接告訴你貨源是來自於備件庫,成色是9新到99新,價格相比全新有一定優惠。而有些人就不一定有這麼誠實,即使拿著這類貨源,他可能告訴你是全新的原廠貨,以此來刺激起你消費的慾望。
因此,去所謂的團購買東西確實有一定機率以低價買到好貨,和官方渠道的質量沒有區別,但更大機率有可能是成了接盤俠,替別人消化了二手翻新、退貨返修的庫存。
假鞋產業將渠道玩到了極致
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也有著相似的情況,那就是假鞋。從經濟學上說,只要某個東西的價格偏離了它的價值,必然會出現灰色渠道或者假貨。而名牌鞋由於品牌溢價奇高,本身又只是流水線工業品,所以造假很常見。
相應地,有了這些假鞋,就可以利用線上、團購等方式進行銷售,打著真鞋的名號以更低價格吸引消費者。更有意思的是,其實有些假鞋和真鞋是出自同一生產線,但流經不同的渠道,就有了所謂的真假之分。
大家都知道,耐克阿迪這些知名品牌大多由莆田代工,一方面品牌代理商拿著授權向工廠下單,然後以正規渠道銷售,另一方面品牌代理商也可以繞過品牌,直接向工廠下單,以正規和非正規兩種渠道同時銷售,也就是真鞋當假鞋賣,假鞋當真鞋賣。
包括工廠本身,對鞋子的材料、設計、做工早就掌握得一清二楚,私自生產或者賣給其他商販也不是不可能。
總之,現在即使在官方門店買的鞋,也有可能是未授權的“假鞋”,即使它和真鞋在質量上沒有任何區別。這也是為什麼官方門店很少提供鑑定服務,因為他們自己心裡清楚從鞋子本身根本無法判斷真假。
而品牌當然也知道代工廠有灰色渠道,但一般不會管,因為他們賣出去越多鞋子,品牌影響力都還是屬於品牌自己,也能提高真鞋的銷量。
貪便宜本質上是一種賭博
總的來說,商品同款不同價問題根源在於渠道不同,如果你能掌握到一些特殊渠道的信息,確實可以從中獲得好處,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用最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商品。但正是有這種心理,給了很多不良商家可趁之機,以次充好,最後吃虧的還是消費者自己。
就拿莆田鞋來說,如果你用500元買到的“假AJ”,和1500元的真AJ是同一生產線,那真假就並不重要了。但如果你用400元買到了小廠仿製的“假AJ”,無論是設計還是做工都要差不少,就只能自認倒霉。
特別是像家電產品動不動就幾千塊,而且運輸還麻煩,如果找微信團購萬一翻車了,出問題可能得自己修。玩家老司機可能還能搞定,一般消費者只能乾瞪眼。所以,本質上就是一場賭博,普通人還是盡量不要去嘗試,除非你準備好接受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