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人造肉:試吃肉感欠佳能成消費常態嗎?
近日,肯德基和星巴克先後宣布推出“植培黃金雞塊”和“植物肉”食品。兩家巨頭下場,消費者的好奇心必將得到滿足。但橫在“新物種”面前的仍有多道坎:口感如何?能否跨越嚐鮮實現消費常態?我們為何要吃它?在國內推廣又將面臨何種困境?……
新浪科技蔡妙嫻
口感究竟如何?
民以食為天。好不好吃,永遠要擺在首位。
新浪科技第一時間品嚐了星巴克的植物肉新品。在這五款新品中,三款為植物牛肉食品,供應商為去年紅到發紫的美國人造肉巨頭Beyond Meat;兩款為植物豬肉食品,來自香港品牌Omnipork。
植物牛肉食品的共同點在於,肉均以肉糜形態出現,存在感不強,且因為醬味道濃郁,幾乎嘗不出肉的味道。
不過,植物肉這樣的說法,其實就是用植物為原料模擬出肉的口感和風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口感和風味上,如果讓人吃不到肉的口感,那植物肉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做成肉糜或者肉丁,意義可能真不大。
算門好生意嗎?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是用植物原料,模擬肉的口感;二是用動物細胞造肉。目前,國外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國內的Omnipork、珍肉等等,都是以大豆、豌豆等為原料製作的植物肉,更接近真肉定義的培養肉因成本高昂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
人造肉從去年開始站上風口,5月初Beyond Meat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隨後股價一路飆升,市值一度從38億美元沖破150億美元,人造肉行業也因此迎來高潮。但在國內,這種新型人類替代品的認知度遠不如國外。
在肯德基、星巴克之前,已經有多家中小餐飲企業和人造肉公司合作,但真正喚醒食客,靠的還是巨頭入場。
為什麼要吃它?
為什麼要避免吃肉,歸根結底是食肉的不可持續問題。
過去40-50年裡,肉從特殊節日才能享用的珍貴食材,逐漸端上日常餐桌。地球上30%的土地用於畜牧生產,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總排放量的15%;生產牛肉更加消耗資源,例如一公斤牛肉需要消耗15415升水。
Beyond Meat創始人Ethan Brown曾解釋:飼養牲畜是非常低效的提供蛋白質的方式,而在吃掉的動物中,只有30%是肉,其他都是無用的廢物。人造肉可以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動物福利、自然資源及人類健康的問題。
這些問題在專業科學報告中也被提及。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2017年的一篇文章寫道,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超過90億,環境和營養挑戰空前。與此同時,全球肉需求將增加73%,而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每年多生產1.6億噸肉,這是地球無法承受的生產量。
圖注:從1960年代開始,人類吃的肉越來越多圖片來源:Our World in Data
健康安全隱患也是選擇人造肉的另一個原因。拿豬肉來說,為了提高產量,基因改造、注射激素等手段早已不新鮮,而一旦爆發“豬瘟”等傳染病,真肉的安全隱患會更大。新豬肉企業Omnipork創始人去年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曾表示:“和真豬肉相比,植物肉無抗生素、無激素、零膽固醇,而且飽和脂肪低86%,熱量低66%。”
“環保”能打動人嗎?
人造肉在美國之所以更有說服力,與美國人的飲食結構不無關係。
據統計,美國肉類消費量在2018年創歷史新高,人均食用222磅(約合100公斤);而在同年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中,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購買肉類33公斤,這一數字僅為美國消費量的約1/3。
此外,中國歷來都以愛吃蔬菜聞名。Statista 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城鎮家庭人均年蔬菜消費量均在100公斤上下。同期美國人均年蔬菜消費量在2017年達到最高157磅(約合71公斤)。
飲食結構的差異,給人造肉行業的推廣也帶來困難。“用假肉勸美國人吃蔬菜”這一套在中國未必行得通,反而會引發疑問,“為什麼不直接吃真肉?”
除了增加日常的蔬菜進食量,人造肉的另外兩大賣點分別是:健康和環保(原因如上文,在此不再贅述)。然而這兩個優勢能否轉化為消費動力,還要畫個問號。
去年6月,《福布斯》報導稱,在一項調查中,57%的受訪者表示對合成肉不感興趣,甚至抱有懷疑態度。在多年的普及宣傳之後,“有機”二字已經成為現代人選擇食品的一桿秤,實驗室誕生的人造肉從天而降,幾乎是要推翻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有人認為,改變消費觀念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人造肉公司能否等到那一天也是問題。
不僅如此,有媒體報導稱,人造肉也不是絕對健康的,例如出現實驗室污染等等。“環保”的賣點也十分虛無縹緲。在普遍未建立深刻的環保觀念的基礎上,從每日的餐食著手,似乎不是一個好辦法。
對於“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在口味上取勝,可能人造肉是尋求長期發展的唯一出路。
發展“絆腳石”在哪兒?
撇開肯德基1.9元的嚐鮮價不談,目前市面上正常銷售的人造肉食品價格普遍較高。
以星巴克的幾款新品來看,植物牛肉意麵和千層面的售價是69元/份,植物豬肉沙拉和穀物碗的售價是59元/份,高出其他簡餐20-30元,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一次嘗試;國產品牌Omnipork也不便宜,230克一包的純素肉肉餅售價28元,相當於一斤60多;另一國產品牌金字火腿的去年10月銷售的牛肉味植物肉餅規格為220g/盒,2盒嚐鮮價為118元,約合134元/斤,遠遠高於真肉價格。
價格高反映出人造肉研發之路並不輕鬆。“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成立於2009年,在去年成為當紅炸子雞之前已經默默耕耘10年,期間累計融資13億美元。它在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中透露,其全年研發支出為2065萬美元,較前一年增加116%。
前有高研發堵截,後面還有肉類工業的抗議。美國消費者自由中心去年大打廣告,稱人造肉企業的產品並不像他們說的那樣健康。Beyond Meat首席執行官不久前表示,2020年將集中力量進行推廣,以讓大眾了解其產品成分和製造過程。
在國內,人造肉麵臨同樣的困境。中國飲食中本身包含大量豆製品,80、90後成長過程中也都吃過“手撕素肉”、“香菇肥牛”等等模擬真肉的零食,因此對人造肉的概念並不買賬。這一點在肯德基“新能源雞塊”微博下的評論中可見一斑,有網友直指其為“炸豆腐”、“炸豆泡”。
結語:
人造肉產品大張旗鼓地進攻一日三餐,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新鮮事物的誕生總是伴隨許多爭議,無論它能否走得更遠,在理念上它已經贏了。例如大多數人原來不知道吃肉會給地球造成這麼大的負擔,但幸好有這些先行者讓我們看到一日三餐更廣闊的意義。如果你對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等等問題感興趣,不妨來試一試這些植物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