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發現生物選擇有性繁殖方式的新解釋
性可能是生物學中的一大難解之謎。相比無性繁殖,有性繁殖有很多缺點:需要兩個個體,只能傳遞部分基因組,需要親密接觸容易受到伴侶的身體傷害或感染。無性的繁殖則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能傳遞個體的完整基因組。
儘管如此,無性繁殖卻是例外而非常態:不到百分之一的植物是無性繁殖,動物中間的比率更只有千分之一。為什麼有性繁殖是常態?生物學家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1932 年遺傳學家Hermann Muller 認為他找到了答案:性能增加後代的多樣性,提高身體素質,使得後代更快更強更能適合環境。性選擇的這一觀點至今仍然很流行。然而多樣性無法解釋為什麼單細胞演化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減數分裂。
生物學家認為以後代作為性選擇背後的重心是不完整的,性行為對個體本身同樣具有潛在好處。從某種意義上說,性是無處不在的,幾乎每一種真核生物也都有性。每一種性體驗都是獨特的,性選擇的解釋也不是只有一種。
對動物的研究發現,雌性動物在交配之後會更容易感染,但會很快復原。相對於沒有經歷過性的同伴,她們的生存能力和免疫能力更強。生物學家懷疑可能是前列腺素。
2018 年科學家報告對小鼠的研究發現,雄性在交配之後大腦免疫力會增強,意味著性有助於減少感染。
科學家還發現,交配後的實驗鼠在部分認知測試中的表現有提升,經常交配有助於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腦功能下降。這些都是性活動的次要結果,但沒有深入探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