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磨一劍,新基建提速,華為欲引爆充電樁?
華為在電動車領域的佈局又見一成果。4月23日,華為面向新能源領域推出了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該模塊將作為新能源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為一些新能源汽車廠提供服務。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的發布,意味著華為將正式加入充電解決方案領域。
華為直流快充模塊新品將與全國多地部門深入合作,目前確定合作的機構包括國家電網(北京)、星星充電(常州)、南網電動(深圳)、華商三優(北京)、珠海泰坦(珠海)以及大連羅賓森(大連)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麼多家排在充電服務前列的公司,為何要與華為進行合作呢?業內人士分析稱,其主要原因是華為在充電系統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但有意思的是眾多合作對像中沒有充電樁總量排名第一的特來電。
重要的是,要在充電樁邁向快車道,技術足夠“牛”才能站穩充電樁市場。
HUAWEI HiCharger 直流快充模塊
在線上發布會現場,華為分析稱,發布直流快充模塊,是為解決行業痛點:
第一,充電站的運維成本高,使用高失效率充電設備的運營商,運維費用超過運營收入的10%,智能化不足又導致需要定期巡檢,運維人力投入大,運維不及時還會導致用戶充電體驗差;
第二,設備生命週期短,早期建設的充電樁功率及電壓不能滿足未來車輛的充電演進需求,浪費運營商的初始投資;
第三,效率不高影響運營收入;
第四,直流充電樁噪音大,直接影響場站選址。
為解決充電設施的痛點問題,順應行業發展趨勢,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採用全灌膠、全隔離的防護技術,解決了風冷充電模塊易受環境影響失效的問題。
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分為國內版30kW和國外版20kW兩個版本。
其中,國內版30kW與國網20kW同尺寸,支持充電樁同尺寸擴容,300-1000V全段恆功率輸出,滿足未來車輛高壓快充演進趨勢。
海外版20kW直流快充模塊最高效率可達96.55%,國內版30kW最高效率可達96.4%。
在智能運維上,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通過內部傳感器採集的溫度數據再結合人工智能算法, HiCharger可以識別充電樁的防塵網堵塞以及模塊風扇的堵轉狀態,遠程提醒運營商實施精準、可預測性維護,免去了頻繁的上站檢查。
為解決噪聲問題,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提供靜音模式,供噪聲敏感環境應用選擇。
按照華為官方表述,該模塊實現了高效率、高穩定性、大幅降低運營商的運維費用。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充電樁作為能源交易的入口,往上是電力能源,往下是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若結合華為在智能駕駛和電動汽車方面的動作,不難看出,華為的“野心”是想要打造能源一條鏈。
有備而來
翻看過往的佈局,其實華為入局充電樁的想法,早有端倪,背後甚至有更宏大的計劃。
在2019年11月舉行的“2019全球電動出行創新大會”上,華為就依靠直流快充模塊斬獲由中電聯和南方電動聯合授予的“中國充電樁行業年度核心模塊品牌獎”和“行業年度核心模塊卓越品質獎”。
在這背後,是華為想要殺入充電樁行業的決心。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華為不造車,而是聚焦信息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更看重智能汽車的增量市場,目標是要成為智能汽車領域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為此,華為在充電樁領域早已耕耘多年。
2001年,華為就作價7.5億美元將電源部門安聖電氣給了美國的艾默生。
在2009年到2010年之間,華為又重組該部門,在發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興起後,便立刻將技術平移進車載電源和電驅動系統的領域中。
誠然,華為本身不做充電樁,但是為充電樁生產企業提供功率轉換模塊和監控/通信單元,也有一定市場份額。
據悉,華為與國內外專業企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包括與得潤電子合作製造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功率直流快充技術的車載充電機,以及與星雲股份開展鋰電池組保護板測試系統和動力電池組工況模擬檢測系統等。
截至今日,華為直流快充模塊已經被多家大型電網公司所採用。
華為希望打造基於VDC硬件平台與整車控制OS的“智能電動”平台,開放給所有的汽車開發企業,解決充電、電驅、電池管理的成本與性能問題。
新能源產業應該是在華為多元化的戰略上具體產業發展方向的新定位,看到了電動汽車發展的大方向,而目前充電樁的充電模塊還有很大改進空間,憑藉華為目前的技術能力,相信是能夠迅速戰略這塊高地的。
但也有行業人士直言,華為作為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行業的新玩家,前有在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領域一批資深行業老玩家,後有為自家新能源汽車保駕護航的車企,如大眾、保時捷、本田和寶馬等,華為想要在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領域中大放光彩,需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同時,跑通整個業務鏈條。
政策、資本加速入局,充電樁發力箭在弦上
作為國家“新基建”項目之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行業正日益成為各路資本與巨頭爭相佈局的新藍海。
除此之外,隨著電動汽車的不斷增加,對充電樁的需求依然在持續增長,更多的資本顯示出對充電市場的濃厚興趣,車企、通信運營商,甚至地產公司也都紛紛入局。
- 2019年7月,大眾與一汽、江淮、星星充電成立合資公司;新勢力企業威馬汽車與充電樁運營商特來電正式簽約。
- 2019年8月,跨國能源巨頭BP與滴滴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在中國建設新能源車充電基礎設施。
- 2020年3月,寧德時代聯合百城新能源成立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宣布正式佈局智能微網一體化儲充系統,主營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業務。
- 2020年3月,據天眼查顯示,阿里系螞蟻金服投資平台首次投資充電樁領域(簡單充(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阿里系高德地圖推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解決方案,並正式上線高德充電地圖。
- 4月8日,大眾汽車集團零部件公司與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國內生產靈活儲能快充樁。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規劃,該合作將於今年下半年啟動。
巨頭們每一個動作都是基於對自身業務深層次考慮後採取的行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此次新基建將充電樁劃為七大重點投資方向之一,確實將其推到風口之上,加速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就連許多地方也都積極參與其中,加強對充電樁建設與運營的支持。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
此外,國家電網近期表示,今年該公司計劃安排充電樁建設投資27億元,新增充電樁7.8萬個,涵蓋公共、專用、社區、港口岸電等多種類型充電基礎設施。
儘管隨著充電樁成為新基建七大項目之一,頭部企業也敏感地捕捉到了有錢賺的氣息,然而實際盈利水平卻並不理想。在充電樁三強——特來電、星星充電和國家電網中,只有特來電和星星充電稱其充電樁業務開始盈利,而截至2019年底,國家電網的充電板塊仍處於虧損中。
換言之,沒有解決企業的贏利模式之前,再大規模佈局充電樁,很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投資與回報難成正比。看似新基建帶來的“藍海”也有可能是一片紅色“汪洋”。
當然,中國的充電樁產業潛力和市場還是巨大的。市場也給各大企業留足了加碼的空間,但要想安心享用這塊巨大的蛋糕,同時抓住國家上百億投入到充電樁領域的資源,各路玩家不僅需要合理的商業模式,還要具備核心技術。此次華為強勢入局,能否在充電樁領域必掀起一場“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