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法幣光環加持下的貨幣體系新紀元
沉寂數月的數字貨幣領域,因中國央行的數字人民幣(DC/EP)項目啟動商業應用場景封閉式測試而被再度引爆熱度,數字貨幣概念股也跟著火了一把。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央行數字貨幣正擴大測試的應用場景,以便為日後的正式落地發行做演練。
這一準備近五年的重大工程,隨著試點消息的曝光,逐漸向外界揭開面紗。我國移動支付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引領世界,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究竟是現有移動支付工具的“攪局者”,還是能夠改變貨幣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顛覆式革命,答案需交由時間檢驗,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影響的思考和猜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有可能推動人類貨幣體係從國家信用轉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作為有國家信用“加持”的法幣,央行數字貨幣正式落地後,推廣進程可能會較為順利。數字貨幣的普及應用,將對整個社會的商業行為、金融業態、監管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對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產生重要推動。
在徐遠看來,2020年,將因為兩件事情而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基於對貨幣底層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軌蹟的理解,後者的影響可能比前者還要深遠得多。
並不神秘的
央行數字貨幣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您的了解,能否用通俗的語言來介紹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並不神秘,其本質就是電子化的現金,是傳統的紙媒貨幣向電子貨幣轉變。
既然其媒介是電子化的,就意味著它是線上流通。線上流通就會帶來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需要依靠加密技術確保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傳統的紙媒貨幣需要通過防偽技術加密,數字貨幣則需要電子密碼學的加密技術做支撐。
二是線上流通意味著現金流和信息流數據可以實時進入數據庫,從監管的角度看,現金流就變得有跡可查。理論上講,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後,沒有監管部門看不到的交易行為,現金流完全可追踪。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貨幣發行、支付交易行為等都將實時在線。
證券時報記者:對居民來說,使用央行數字貨幣與現有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何不同?
徐遠:從官方的表態看,居民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非常便利,都不需要去銀行開戶,只需在手機下載一個電子錢包APP,綁定自己現有的銀行卡,就可以將銀行卡里的錢1:1等價轉換成央行數字貨幣。
與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不同,央行數字貨幣交易時支持雙離線模式。使用支付寶等交易時需要依賴網絡信號,沒有網絡信號就無法完成收付款等交易操作,但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自帶的近場通訊功能,在沒有網絡信號的情況下就可完成交易。
對比:央行數字貨幣
有何不一樣
證券時報記者:央行數字貨幣除了可以離線交易外,還有哪些特點有別於現金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方式?
徐遠:除了網絡要求不一樣外,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和第三方支付錢包(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還在是否支付利息、交易安全性、法律效應、信用風險方面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在是否支付利息方面,傳統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都不支付利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錢包中的零錢是沒有利息的,但用戶如果把零錢轉入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就會享有利息。未來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有可能會與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演化路徑類似,儘管央行數字貨幣初期是替代M0(流通中的現金),但其落地後演化的結果可能不僅僅是M0,用戶可以自己選擇將央行數字貨幣從電子化現金的形態轉變為存款、理財資金等。
在交易安全性方面,現金有偽鈔技術的安全保障,央行數字貨幣則有加密技術做安全保障,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類似於電子賬戶,依靠的是賬戶安全體系。
法律效應方面也有著明顯區別,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都是法定貨幣,按照法律規定,居民都是要必須接受的。其隱含的法律含義是,未來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後,居民是沒有不接受這一選項的。這也將有利於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未來央行數字貨幣正式推出後,其推廣會有較多助力。
在信用風險方面,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既然是法幣,其都是政府做信用背書,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賬戶沒有政府信用背書,面臨著其背後商業機構破產的潛在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很多人會將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做比較,您認為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有何區別?
徐遠:在我看來,比特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貨幣,它更像是數字資產,也有人把它稱作數字黃金。貨幣有兩種基本性質——政府信用背書,以及央行可以調控總量以保持幣值穩定,這兩個性質比特幣都沒有。總體看,比特幣和央行數字貨幣主要在信用基礎、技術原理、總量調節、價值穩定、匿名性質和資產屬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具體來說,比特幣的信用基礎來自於技術信用,是基於對於區塊鏈技術的信任共識。其好處是完全匿名,所以有一些特殊用途;但比特幣在設計之初總量就是給定的,無法調節,這也導致了其價值不夠穩定。
相比之下,央行數字貨幣的信用基礎是政府信用背書。央行在發行數字貨幣時並沒有採用區塊鏈技術,而是採用了密碼學的一套技術,以保障數字貨幣不可複制的防偽性;不過,央行數字貨幣採用了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其中,數字貨幣在由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推廣給公眾的環節中,央行秉持著技術中性的態度,並不限定各家商業機構推廣數字貨幣時所採取的技術種類,各家商業機構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使用包括區塊鏈、中心賬本式技術等在內的所有適宜技術。
理論上講,央行未來推廣的數字貨幣和現有的貨幣有很多的銜接之處,如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也可以進行總量調節,正是因為能夠進行總量調節,也使得央行數字貨幣未來能成為主流貨幣形態,並保持價值穩定。
在匿名性質方面,不同於比特幣的完全匿名,央行數字貨幣是可控匿名。所謂可控匿名,是指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資金交易的雙方,在無需知道對方信息的情況下就可完成資金交易,這就像我們日常去商店買東西付款一樣,消費者只需把現金支付給商家就行,無需知道商家的個人信息。然而,由於央行數字貨幣的交易都是在線上,所以線上都會留下交易記錄,這些記錄在官方數據庫中是留痕可識別的,只不過會有信息安全的機制保護。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央行數字貨幣還在封閉式內測階段,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您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最終能否面向社會落地?哪些機制會保障它的落地?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並非空泛概念,我認為它將來會對外落地,並慢慢推廣鋪開。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擁有法幣地位,按照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我國還可以藉助政府部門、行政事業單位等行政體系推廣央行數字貨幣,例如,近期有消息稱,蘇州相城區各區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資通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代發的工作人員,將在近期完成央行數字貨幣數字錢包的安裝工作,其工資中的部分交通補貼將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
這個消息看起來只是正在試點測試的小事,但影響很大。這意味著一旦這種內測逐漸成熟完善,可在廣大政府部門、行政事業單位,甚至國有企業發放員工工資時,逐步推廣央行數字貨幣,並漸漸取代紙幣。
另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所採用的雙層運營體係也利於保障其落地。採用這種運營體系的好處在於,央行利用現有的銀行體系逐步推廣數字貨幣,而非另起爐灶,後者的推廣成本高昂,且風險可控性不如前者。同時,相比於紙幣現金,央行數字貨幣不論是在發行,還是在運輸、存儲等各個環節都有成本優勢,這也利於商業機構、個人等使用。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的技術中性原則也利於其自身的推廣。如前所述,央行並不限定各家商業機構推廣數字貨幣時所採取的技術種類,這其實是採用賽馬機制的競爭手段,充分調動各家機構的技術能力,哪家機構做得好,就會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猜想:央行數字貨幣
能帶來哪些改變
證券時報記者: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未來能夠順利落地推廣,它能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現有的交易行為、金融形態等?
徐遠:長遠看,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後或會對全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從微觀層面看,一是我們將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但這也取決於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儘管短期之內很難完全進入無現金社會,但可能會先進入結構化無現金的過渡階段,比如年輕人、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等有望率先使用央行數字貨幣。
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就會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未來還需要ATM機嗎?預計未來對ATM機的需求量會持續減少,一些學者曾認為ATM機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金融發明,但電子現金的發明,可能會使得未來ATM機逐漸消失。
當然,ATM機的變化只是電子現金發明後所帶來巨大變化中的冰山一角,未來,整個金融設施、金融業態、商業形態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沿著這個思路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或許也將逐漸發生改變。
過去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存貸匯,但央行數字貨幣出現後,儘管起初央行數字貨幣旨在替代M0,但它可能會逐漸演化成M1、M2,隨著電子現金的普及,未來存款可能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就像很多人把支付寶裡的零錢轉到餘額寶一樣,未來人們手中可能不會有大量的電子現金,其手機裡的電子錢包APP可能會直接鏈接貨幣基金賬戶,人們會選擇將電子現金轉成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此外,電子現金也可以替代銀行大量的匯兌業務(尤其是小額)。
沿著這個思路推測,未來銀行的業務或將大致分為兩大類:理財業務和貸款業務,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形態會發生變化。銀行的集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那些掌握著高技術、大數據庫和較強數據分析能力的大銀行將更有競爭優勢。
證券時報記者:現在多國央行都在研究發行數字貨幣,若中國率先在全球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會帶來何種影響?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後會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前提是人民幣本身幣值穩定,且被其他國家所接受。相比於紙幣現金,數字貨幣能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居民的使用成本,這將有利於人民幣的推廣。數字化技術只是能降低人民幣在其他國家的流通成本,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前提,依然是人民幣本身是值得信賴的貨幣。
證券時報記者: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後,除了會帶來微觀層面的改變外,長遠看,您認為還會帶來哪些更深層的改變和影響?
徐遠:貨幣底層的變化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拋開細節行為方面的影響外,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將使得人類社會的信息結構、信用結構和監管結構面臨分解、重構。過去的數據信息都是分散的、線下的,收集數據、集中成數據庫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數字化貨幣的出現,可以使得很多交易在線上完成,這就利於將分散的信息變得加速集中化。當越來越多的交易搬到線上後,信息結構會更加完備。
當信息結構變得集中、完備後,人類社會的信用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所有的商業行為、金融交易行為都是基於信用,而信用來自於數據和信息,當數據和信息都存儲在數據庫有據可查時,信用則更容易建立。也就是說,當有一個很大的數據庫可以依賴時,人類社會的信用結構也會重建。
信用結構重建後,也會影響監管結構的改變。所有的監管行為,都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互動,正是因為信息和信用被重構後,監管的辦法、手段和效果都會面臨重構。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個不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建立信用,產生交易和分工的過程。從這個層面看,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將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帶來具有奠基性意義的深遠影響。
新紀元:改寫人類貨幣
進程的大事件
證券時報記者:數字化貨幣的出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更進一步,您認為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徐遠:數字貨幣的原理和運行機制已經比較成熟,只不過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推廣時會謹慎一些。不過,一旦正式落地後,其推廣鋪開的速度可能會很快。央行數字貨幣符合現代貨幣學原理,即依托國家信用,保持幣值穩定,避免惡性通脹;但央行數字貨幣又藉助了技術信用,並通過運用新技術,降低商業社會中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如信息收集處理成本、信用成本等。
當很多交易的成本被降低後,一些交易就可以“無中生有”——過去很多因交易成本太高而無法發生的交易現在可以實現。交易範圍的擴大,可以產生更多的專業化分工,從而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和技術進步。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降低交易成本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繁榮起到根本作用,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可以釋放更多的生產力。
證券時報記者:人類社會的貨幣體係經歷了多次演變,具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化貨幣的出現,是否會意味著全球貨幣體系進入新紀元?
徐遠:從整個貨幣史的角度看,目前人類社會的貨幣體係經歷了兩個階段——商品貨幣、美元體系。起初是用貝殼等珍貴物品作為貨幣,進入商品時代後逐漸將黃金定為貨幣,1816年英國最先採用金本位,到19世紀後期,歐美主要國家都採用金本位。
金本位的採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因素。工業革命距今也就200多年的歷史,因為有金本位,使得當時歐美主要國家都有通用貨幣,從而推動市場範圍擴大、交易行為大幅增加和技術進步的加快,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金本位,才能產生全球統一市場,從而推動工業革命的鋪開。
人類貨幣史的第二階段就是進入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美元體系,這兩個體系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美元借助黃金逐漸成為全球貨幣體系的基礎,布雷頓森林體係是從商品貨幣向美元體系過渡的中間狀態。也就是說,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至今,當今全球依然是美元體系,其貨幣實質是國家信用、美元信用,是商品信用到國家信用的轉型。
2020年如果出現數字化貨幣,在人類貨幣史上又會有何定位呢?央行數字貨幣是保持了現有的國家信用,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更好的技術,用新技術“加持”國家信用。因此,我認為,人類貨幣體係有可能從今年開始,從國家信用轉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如果這樣,在人類貨幣史上,只有兩年可以和2020年相提並論,一是1816年金本位確立,二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人類進入貨幣史新紀元。
多年以後回頭看,2020年會因為兩件事情而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基於對貨幣底層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軌蹟的理解,後者的影響可能比前者還要深遠得多。再過二三十年回顧當下的疫情,可能會發現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但數字貨幣落地後,整個人類社會的商業形態、金融形態等都會發生巨大變化。